在广州提起大学,人们对“国民大学”大概都感到比较陌生。这间民办的大学存在不过20余年,于1951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时被撤并入其他院校。这所主要由海外华侨捐资、由主创人和首任校长陈其瑗与广东省着名教育家张香谱、吴鼎新等人创办的大学,也曾是岭南一间着名的学府,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有用人才。
爱国青年要求创办国人自己的大学,“国民大学”应运而生
国民大学创建于1925年10月。此前,继上海“五卅”惨案之后,广州爆发了“沙基惨案”,爱国的青年学生亦愤而从省港洋人创办的学校走出,齐集在广州国民政府及其时执政的国民党党部门前,要求创办国人自己的大学。但国民革命政府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无余力去顾及办学。两难时刻,有一人终于挺身而出,大呼:“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些热血爱国青年的殷切期望,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莘莘学子的正当要求!”此人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和亲密战友陈其瑗。
陈其瑗是广州人,出身望族,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回国后1918年31岁就曾任广东省教育会会长,是个知名学者和教育家,时在孙中山大元帅府财政部、广州特别市财政局担任要职。又是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的候补委员,除党政要务外,还得经常抽空到黄埔军校、农讲所、省港罢工委员会讲习班讲课。他是个说干就干、毫不含糊的人,尽管不久前刚为北伐捐献了4000银元,手头较紧,但他还是东挪西凑先后拿出4500大洋作为学校的开办经费。为扩大影响,又邀请孙中山先生的儿子、时任国民党组织部长的孙科,担任学校董事会主席,吴铁城(后曾任广东省长)为副主席,董事则囊括了张香谱、卢熙仲、吴鼎新等社会贤达,后来连有“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也被拉进董事会来了。前后仅3个月,完成了立案报批、组织班子、租赁校舍、聘请教员、招考学生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1925年10月10日,广东国民大学就在珠江河畔的惠福西路正式挂牌开学,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国民大学的校名是陈其瑗定的,开会讨论时,他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我们就是为国为民培育革命人才,所以就叫国民大学,简称“民大”好了。众人亦同声赞好。
美洲南洋广东华侨极重乡情,为民大捐款20多万港元
创办民大的经费不菲,只能指望华侨捐助,别无他途,这一点陈其瑗和另一校务负责人张香谱达成共识。因此当民大工作甫有头绪,香公(人们对张香谱的尊称)迅即踏上赴美募捐之途。
香公和陈其瑗是北大同学,毕业后赴美国史丹佛大学读研究生,曾先后在奉天、广东等多所大学任教,颇有名声。他为人爽直好客,在美国人脉甚广,所以他抵美后当即受到当地侨胞侨领的热烈欢迎,在三藩市杏花楼筵开20席,备极荣光。香公是开平人,而留美华侨多为四邑子弟,四邑人极重乡情,且普遍认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邦”的思想,因此当香公说明来意后,与会者纷纷慷慨解囊,热情认捐。此次募捐,先后共收到美金5万余元,折合14万多港元,悉数汇回国内。
此次募捐,香公还采用一种新颖做法,抵美后即组织成立募捐处,募捐处从负责人到财务均由当地华侨荐人担任,由他们收集捐款后统一汇回国内,他本人在美活动之费用则由他先行垫支。美国国土辽阔,华侨居住分散,为便于奔走联络,香公又自掏腰包购置轿车一辆供外出使用,他这种公而忘私、不辞劳苦、平实真诚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在美国侨胞中一时传为美谈。
香公凯旋归来后,民大另一负责人吴鼎新亦深感发动海外侨胞捐资办学是一可行之途,于是毛遂自荐,主动提出赴南洋动员华侨捐款,结果吴公此行成绩亦不弱,共募捐款折合港币7万余元。民大可以一展拳脚了。
在民国广州担任法官、律师等职者,民大法律系毕业生执牛耳
“民大”创建之初,“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全靠租赁其时已停办的学校校舍、设备而开学的。随着海外华侨助学捐款的陆续汇回,校方领导也开始筹划该如何购置房产校舍,创建校园等事宜了。当时学校租赁校舍主要有两处,一是荔湾多宝路的旧时敏学堂,称第一学院;二是惠福西路145号原广东铁路学校旧址,为第二学院。其中第一学院周围环境最好,开阔幽静,空旷之地较多,有较大的开拓余地,适宜办学。于是即找时敏学堂校董会商量洽购事宜,对方听说是民大购置,亦非常支持,提出只要“民大”购置后以其中一课室冠以“时敏学校纪念堂”之名当可削价出让,结果自然是双方皆大欢喜,以港币55000元之优惠价满意成交。继而又将该楼楼前楼东相连面积达20余亩的鱼塘空地一并买下填平,建为课室、实验室及学生宿舍、球场等,经十年的苦心经营规划建设,至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第一学院已建成为楼房林立、清水环绕、树影婆娑、芳草如茵、环境幽雅的高等学府了。
惠福西路第二学院这边的置业、扩建、修建等工作亦同时有条不紊地进行,除将原英文学校旧址购置,由二层加建为三层,建筑面积亦加以扩大外,还在该楼后购置了一批民房,拆后新建一高四层、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来的新楼,命名为“华侨纪念堂”,原来的图书馆、实验室亦有所扩展,设备更新,又专辟了一个篮球场,使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民大开办第一年,仅设中文、政治经济、商学3个系,连附设的中学部学生仅数百人,但到1926年,学生即激增至3000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学生已增至4800余人,其中大学生就有3500余人。学系则改为文学、法学、工学三个学院,分设中文、外国语文、新闻、教育、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等11个系,又根据需要先后开设了英语、会计、无线电讯、行政管理等专业培训班。经过十年的努力,抗战前的民大,已发展建设成为岭南一间教师队伍强大、设备较为周全,学科配置亦较全面合理的着名学府了。
民大创办时间虽短,教学质量是不差的。1943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毕业生论文考试,参加的公私立大学及专科学院共98间,分文、工等8科系竞试,结果文科第一名黄维,工科第一名叶锐雄,是民大的毕业生。全国获选冠军的学生仅8名,民大毕业生占其二。
此外,历年考取赴英、美公费留学生亦有多名。政法行业,广东得风气之先,为先行省份,而在广州担任法官、律师等职务者,民大法律系毕业生亦执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