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艘水下考古船目前已经下水,预计5月首航,方向是西沙,具体任务正在策划中。这是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24日在北京透露的消息。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13年文化改革发展情况和2014年重点工作,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出席介绍情况。
针对“全国馆藏文物的腐蚀率超过50%”的说法,励小捷介绍,这是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过一次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结论是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我再提供一个数据,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
他表示,对馆藏文物的保护,首要措施是改善保存环境,如库房温湿度、光照度的控制,以防新的病害产生。在这方面,2006-2010年国家财政投入达到6亿元人民币,进入“十二五”这方面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仅2011-2013年,馆藏文物修复资金的安排达到8.17亿元。
励小捷进而指出,并不是所有存在损害的文物都要动手修复。他引用梁思成的话,对文物要“修旧如旧,带病延年”是文物修复应该遵循的科学理念。
同时,励小捷坦承存在人才匮乏、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以及可移动文物修复工艺复杂、周期相对较长等因素的制约,文物修复工作不可能短时间内大批量完成。
在回答关于中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的情况时,他透露,中国首艘水下考古船目前已经下水,预计5月首航,方向是西沙,具体任务正在策划中。
据悉,中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命名为“中国考古01号”,由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建造,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排水量900余吨,全长56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设计吃水2.6米,主要工作海域为中国沿海包括西沙海域,通过配置的专业设备,借助物探手段,能够发现、确认、定位水下遗址;对水下遗址进行即时调查、摸探、测绘、影像记录、清理、考古发掘和提取等工作;开展出水文物的即时处理和保护工作;并代表国家水下考古形象向公众有限开放和展示。该船1月份已在重庆下水。专家曾指首艘水下考古船的建造对于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