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乱改古诗词:给传统文化“下毒”?(2)

时间:2013-11-21 08:23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五岳散人 点击: 载入中...


  源远流长的文化给中国文化留下了大笔遗产,这些智慧时不时能被找出来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但从未来的发展上,历史证明中国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就指望着文化家底过日子,复兴需要开放和创新。因此,中国将会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要创新,就意味着要在经典面前无所禁忌,需要社会的巨大包容。要传承,意味着要将传统文化真正读通读透,能够授业解惑,需要的是大量长期持续的苦功夫。在西方文化看来,这似乎是矛盾,不可调和,但中国文化却历来精通两者兼顾的技巧,即所谓“阴阳”.


  当前,中国新一代的语文问题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不是靠几个喷子或者大师就能扭转过来的。基层教练能够真懂球,娃娃们才能踢好球,以后这项事业才有希望。如果父母、老师的中文还停留在高考水平,那谁能保证孩子能够突然开窍,夺得“听写冠军”了呢?

 

 

  一轮江月照古今

 


  五岳散人(专栏作家)


  最近某位看来是对古诗词比较有研究的人发表了一篇感慨,说的是这些年里古诗词不断被电视剧改编、成语不断被广告赋予新意义、小娃子们对于各种古文的恶搞等,忧心忡忡于文化的失落。


  老实说,我们经常混网络的把这种话题叫做“月经帖”,大概隔不多久就会有人冲上来发一通类似的感慨,然后被一帮网友用砖头拍回去。之所以如此,倒不是说各位善于拎着板砖拍人的网友对于文化不尊重,而是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么一个事实:时代确实是变了。


  遥想一百多年前的科举时代,我们那些前辈还是小屁孩的时候就开始受到专门的古体诗词、文化训练,而且除了这个他们也没啥别的好学,那时候别说考上个进士了,就是某位仁兄自从中了秀才就再也没进步过,估计在诗词歌赋、韵文骈体上的造诣,都比现在中文系的教授强,这是没办法的事儿,就是那么个时代。


  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个消解的时代,那些原本用来安身立命、积圣求贤的学问,早就变成了考试当中不算重要的分数,神圣性的光环一旦消退,也就不怪孩子们拿来做一场另类的“歌以咏志”了。其实我个人相当怀疑,当年的孩子也没有那么老实,也会把各种经书变通来读,同治皇帝当年就曾遮住“君子不器”的“器”字两个口,变成了“君子不哭”,由此让自己的老师止住了嚎啕。


  我倒是相当能理解现在担心文明失落的君子们的心情,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说明受众的基础已经在缩小,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只要圣贤书与古人云不再是最重要的东西,衰落就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现在无论是娱乐还是文化都多元发展,京剧都快变成“表演”艺术了,您见过什么东西成为了牌位之后还能有生命力的?反正我是没见过。


  不过,我倒是想安慰一下这些君子们。我小时候也颇为顽劣,被老妈逼着背了不少唐诗宋词,基本上属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那种。但当我第一次在烟雨中漫游江南的时候,走入一座古刹之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然涌上心头,这是一种文明的密码,它已经存在于当年我无意背诵的诗词中。一轮江月照古今,并非是我等离弃了自己的文明,而是没有找到一个触发点去点燃那一小段文化的基因。相信我,会有很多人找到的,文明也会因此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传统文化教育应超越功利实现审美
  • 单霁翔:让故宫传统文化“活”起来
  • 于丹:不设防的人有时能遇到最好的惊喜
  •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当代艺术家需找寻传统文化基因
  • 收藏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 传统节日不妨多些新元素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