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乱改古诗词:给传统文化“下毒”?

时间:2013-11-21 08:23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五岳散人 点击: 载入中...

孔雀东南飞

 

  当电影电视网络对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形成包围之势时,我们看到,对于传统文化、诗词古语,综艺在调侃、影视在乱用、广告在篡改……近日,关于乱改古诗词现象再次引发关注,有人说,综艺影视乱改诗词古语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还有人说,这是在给传统文化“下毒”.那么,对于这种“下毒”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又有什么化解的妙方,不妨来听听相关专家的看法。

 

 

  不能一点不正经

 


  张 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有人说,现在是一个解构的时代,也是一个娱乐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过去正经严肃的东西,难免会遭遇玩笑式解构,或者以解构的名义,玩笑化了。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歌,从来都是载道性的文化要素。但是,在当今这个解构的时代,也难免遭遇玩笑、戏谑性的解构。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从主持人和嘉宾口中,脱口而出的古典诗词,每每是游戏化的,有点像相声里的《歪批三国》,借谐音、同音字,胡乱堆砌,胡乱引申,以博得大家一笑。有个卫视的一档知识类竞赛节目《中华好诗词》,几乎颠覆了这类节目起码的知识正确性,在说到《孔雀东南飞》时,提出诗歌主人公刘兰芝几岁出嫁这样无聊的问题不说,正确答案更离谱,说17岁正确,居然是因为这首诗是1700多年前问世的,里面有个17.另一道题,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谁的作品多?说白居易作品多,居然是因为他的名字是三个字,字数就多。


  这样的大赛,搞笑的确是搞笑。但把古典诗词的知识,也给搞笑掉了。我们承认,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古典文学教育,本身有问题,过于枯燥,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并把教学模式化,因而失掉了诗歌本身的美感。这样的教学,是现在年轻人热衷解构,尤其是解构古典诗歌诗词的巨大动力。但是,我们的电视节目和影视剧,一味迎合这样的倾向,将过去美好精致的传统、文化要素,都这样随意恶搞。对我们的后代,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一提到“问君能有几多愁,”后面就接上“恰似一群太监上青楼”.那么美丽凄婉的李煜词,会变成什么?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解构时代,都有自己的嬉皮士和愤青。但这样的解构、这样的玩笑,仅仅是年轻人的一种反抗。反抗过了,该怎样生活,还是会怎样生活。一个民族文化的古典,还是古典,遗产还是遗产,不能连正经媒体,也跟着一起起哄,以收视率为目的,胡乱恶搞。忘了媒体还有社会责任,还有教育民族的职责。

 

 

  用否定达到肯定

 


  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


  最近,周星驰又“搞笑”了一次:香港“高考”中一位考生引用了一句“古语”--“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殊不知,这句古语不过是周星驰电影里的台词。大众传媒搅乱学生的学习,这不是头一回。最典型的,是那些乱改成语的广告,什么“咳”不容缓、默默无“蚊”;我还记得,我儿子念小学时,有一段时间老回来跟我背些网上流行的段子:“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尺”,相当起劲!


  怎么办呢?有些有识之士提议“禁”.大众传媒影响力如此之大,真能禁得住吗?


  其实,大众传媒“颠倒黑白”的事情不光中国有,国外也有。奥地利边城萨尔斯堡因为一部《音乐之声》而广为人知,《音乐之声》是美国人拍的,里面有许多地方并不符合萨尔斯堡的事实,当地人说,只要一穿上民族服装,就立即有游客要求他们唱《雪绒花》,令他们十分尴尬,因为游客都以为这首歌是奥地利的民歌。实际上,《音乐之声》中所有的歌曲都是美国人创作的。但塞尔斯堡人显然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甜蜜的烦恼,因为《音乐之声》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旅游收入,所以旅游部门专门开辟“《音乐之声》之旅”线路,全程播放电影插曲。一车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齐声高唱“mi a name I call myself”,令你能领教大众传媒的厉害,也能感受世界一家的温馨。


  另一个例子更有价值,电影《罗马假日》意外地捧红了一个“窨井盖”.电影里有一个“真理之口”的段子,实际上它只是罗马街道上一个普通的窨井盖,《罗马假日》公映之后,全世界无数的游客都要看看那个“真理之口”.罗马当局因势利导,将窨井盖供奉起来,让它名副其实地成为一个景点。


  其实,大众传媒的这种捣乱并非完全没有优点,客观上它提高了受众的兴趣、扩大了成语、古语、典故的影响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罗马当局的做法,家长、老师趁势让孩子比较“飞流直下三千尺”和“口水流了三千尺”的异同,更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多了解李白的其他诗。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更绝的招--用否定达成肯定,你不是乱改成语、古诗吗?我来一个全国学生改成语古诗大奖赛,看谁改得好、改得妙。背后的心理机制有两个:第一,你要改,先得学习熟悉原文。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心理学实验经常用这样一个方法,让人造若干句子,但是不能使用“的地得”,结果搞得人家满脑子的地得,这就是用否定达到肯定的目的。

 

 

  戏说古文是娱乐还是亵渎

 


  李 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在玩够了清宫、历史名着和穿越后,中国的影视创意界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古诗词。谐音字、多义字成了娱乐大伽们无穷无尽想象力的源泉,造出“粪发涂墙”、“善解人衣”等“知名词汇”.有人觉得这样博得一乐也未尝不可,但也有不少权威声音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和亵渎”.


  娱乐明星也真难做呀。当他们不够创新,不够搞笑,不少人就批评他们姿态太高,不如让位给草根人士。等他们向草根看齐了,又有人批评说他们应当注重公众影响。这样的矛盾不可能两全。但是批评人士的指责也有一定道理,在电视剧和网络文化开始红遍大江南北后,年青一代的语文能力确实大不如前了,甚至需要用重新分配高考分数来试图加以解决。


  与其把责任推给娱乐界和媒体,我们不如想想究竟这些歪曲历史文化的娱乐是为何产生,或者为何年青一代更喜欢恶搞经典而不是去背诵他们的。


  国际上,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能分出两个阵营。一个以美国为代表,多数人根本叫不出现任或前任总统,热衷于将一切经典文化解构成薯条炸鸡,好让幼儿园的人也看得懂。在这样的国家,创新永远大于一切,一切传统的都被视为保守势力。另一个则是类似日本这样的国家,几乎人人都能背出一战之前的年表,却对部分历史选择性遗忘,以保留其本民族特征为最高理想,甚至不惜牺牲掉客观辩证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传统文化教育应超越功利实现审美
  • 单霁翔:让故宫传统文化“活”起来
  • 于丹:不设防的人有时能遇到最好的惊喜
  •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当代艺术家需找寻传统文化基因
  • 收藏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 传统节日不妨多些新元素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