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长达九天七夜(2)

时间:2013-10-19 08:01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杨慎的仇家江彬举报其考试舞弊,这可是满门抄斩的重罪。正德皇帝非常重视,召来杨慎当庭询问,杨慎说自己凭的是真才实学,不信可以再考。正德准备再试时,江彬进谗言建议不要出卷,而是让文武百官提问以试其才学。正德皇帝采纳了,于是让杨慎站在大殿的鳌头上回答众人的问题,从太阳出山到落山,文武百官所有问题都没有难倒他。最后,进士出身的江彬亲自来问,只见他拎着一只俗称"猫叹气"的竹篮,上面还用布盖着,问杨慎里面装的是什么。大家都替杨慎捏了一把汗。杨慎哈哈一笑说,你这里装的是东西,江彬说不是东西是南北,杨慎说,不可能,因为东方属于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所以竹篮里装的只能是"东西"而非"南北",否则不是被火烧掉,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最终用博学的智慧战胜了对手,"东西"一词由此而来,而"独占鳌头"此后也成为科考佼佼者专用的形容词。

 

 

  相关链接  状元产生"五步曲"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一,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二,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三,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四,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五,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差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在科举考试中,最高境界为"连中三元".因为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