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墓规模恢宏 背后史料曝光

时间:2013-09-23 10:03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李凯龙 点击: 载入中...

  施琅在闽南生活期间,广施义举,修建泉州天后宫,捐俸修府文庙、安平桥、顺济桥,三次修葺安海龙山寺,也建造了自己的住所,死后也安葬于泉州。时至今日,人们除了在史料中了解这位平台名将外,还可以从这些古建筑中走近其一生。其宅、祠、墓在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力排众议 复台入清

 


  施琅将军于清顺治和康熙年间,历任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职。为收复台湾,他曾"两题攻台"、"四请专征".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3岁高龄的施琅率水师从东山出发,攻克重兵把守的澎湖后,采取"因剿寓抚"的方略,使郑氏向清朝求和归顺,以和平方式一统了台湾。入台后,施琅立即发出安民告示,更亲自撰书祭文亲赴郑成功庙祭奠,令台湾局势稳定。


  台湾归顺后,朝中大臣对台弃保的意见不一。施琅及时向康熙帝上奏《恭陈台湾弃留疏》,全面陈述台湾的重要性,有力地驳斥弃台的论调。这些正确主张得到康熙帝的赞赏和批准,于康熙二十三年在台湾正式设府,自此,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故宅"出砖入石" 体现时代特征

 


  据史料,施琅平台后受封为靖海将军、靖海侯,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南浔故里(衙口古称南浔)建造了"靖海侯府",并重修施氏大宗祠。来到晋江衙口,从偌大的广场望去,靖海侯府与施氏大宗祠并排而立,气势非凡。靖海侯府是一座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结构的闽南古大厝,伫立三百多年仍保存完好。其坐北朝南,三落五开间,前有石埕后有花园,整个建筑内大小房间60余间共有99个门,构造精巧。


  侯府建筑风格承袭明代简朴明快、雍容大方的遗风,与后来清代建筑的繁复雕饰迥然不同。侯府正屋两侧山墙,是用砖石混筑的,俗称"出砖入石",或"金包银",这种砌法普遍见于清初建造的闽南古厝。当时因为经过多年的战乱与迁界,沿海村庄房屋尽遭破坏。待施琅平台,海禁开放,重建家园的沿海居民利用废墟上的碎砖乱石做材料,创造出这种用杂石和堆叠的砖瓦片相间砌筑的方式。即使是富贵如靖海侯府主人,也采用这种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形式。


  现在,其故宅内一角已布置为纪念展馆,以便后人追思。宅、祠并立,更容易让人了解其彪炳一生和一统精神的延续。

 

 

  陵墓恢宏 全省罕有

 


  在惠安黄塘虎窟村西北500米处鹤顶山的斜坡上,冈峦周匝,绿树成荫,施琅的墓就位于此。传闻,施琅去世前曾大造疑冢,出殡当日,7具棺木分别从泉州各个城门抬出,分葬在7个地方,葬于黄塘虎窟村的实为正墓,至今基本保存,其余6座衣冠冢则已被破坏殆尽。


  墓坐北朝南,占地15186平方米,系与两位夫人合茔,墓垵为砖石结构,中竖花岗岩墓碑。令人惊叹的是,在墓园内,还保留有三道圣旨石刻,以保证其能够风光安然地下葬,当时皇帝对于他的平台功劳评定从这三道圣旨上可见一斑。此外,在墓南1公里处还立有墓道碑1座,其外以亭罩住。整座陵墓规模恢宏,设置布局严整,为全省其他历史人物墓葬所未有。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