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郭敬明的书我看不进去 我找不到他的叙述点

时间:2013-08-26 09:55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颜亮 点击: 载入中...

马原

 

  马原


  小说家,一九五三年出生于辽宁锦州。一九八二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牛鬼蛇神》、《纠缠》、《阅读大师》等。


  马原来到广州参加南国书香节活动,带着新版的三卷本《阅读大师》。


  2000年,马原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他结束了流浪生活,进入同济大学,正式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这是之前从未想到过的事,我从1970年做知青,1978年考大学,1982年去西藏,198 7年生了大儿子马大湾,生活就从没有安定过。"马原说,之所以会选择进学校,是因为当时马大湾已经12岁,上初中了,"这是他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节点,我当时非常希望能在这个时间段上同他单独相处。"


  根据原本的计划,马原要在上海风平浪静地待上6年。但4年后,马大湾去了德国,这段时间也相应缩短,马原又走上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在上海的这4年,成为马原人生中生活最安定的一段日子,他在履行一个父亲的职责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着去适应学校的制度,按部就班地上课,他甚至做过几年系主任,也呈现出成为一个学者的"可能".


  这让马原心满意足。1991年,马原无奈宣布停笔,在此之后,他一直都希望能找到一个新的身份,让他平稳过渡。大学教授,无疑是马原最好的选择。在同济大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马原先后开了"阅读大师"、"剧本写作"、"小说写作"等不同的选修课。马原用熟练的刀法,逐一解析影响了他的文学大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欣赏、如何享受,讲小说还原到工艺的层面。


  这些教案,后来都被马原精心结集,逐一出版。但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结集稍显散乱。今年8月,花城出版社又对马原的教案进行全面整理,重新出版了精装三卷本。


  8月15日,马原在方所作讲座,谈的就是这套书。"现在回头再看,我是在不断剖析那些影响了我的文学大师,因为我是行家,这一点我不谦虚,因为我太熟悉小说这个行当,也太熟悉叙事了。"马原停下来掂了掂三本书,接着说,这其实也是对他的总结,马原之所以是马原,答案都在这里面。

 

 

  "我的学问就是现在出版的这套书"

 


  南都:《阅读大师》实际上是你在同济大学中文系教书时的一个合集,当初的情形是怎样的?


  马原:2000年,我去同济大学中文系。这也是我漂泊十来年后,从西藏回来,第一次有了把自己安定下来的想法。


  做老师的时候,我讲课还是挺下工夫的,当时早就没写小说了,90分钟的课往往要花三四天准备,全身心投入教学,所以才有这么多的讲稿。中国的小说家当中可能我的讲稿数量是最大的。这其实是受格非启发,他年轻时特别喜欢听我讲大师和名着,他就建议我,如果当老师不妨以此出书。因为有这个想法,所以就更全力以赴了。你看我讲了很多长篇作品,这些书光读一遍就要好多天,而我在讲之前绝对要重读,而且是细读。


  南都:能不能说,你当时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学者?


  马原:很难这么说,我在同济呆了13年,其中几年还当中文系主任,现在退休,我的学问就是现在出版的这套书。但我对"学术"的定义,跟一般的学者很不相同,对他们而言,我的学问或许根本就称不上学问。对他们而言,学术是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要引经据典,要有处理,课题要有严谨的梳理和铺排,而我的学术,更多是我个人的经验和选择,我的淘汰和筛查。在他们看来,我这样做学术未免也太容易了,但我看我的学术也很难,里面每篇文章我都要备好几天课,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做这个工作。我在这套书中,花费血汗很多,含金量也很高,我个人很看重这套书。


  南都:其实格非、王安忆都曾出过类似的解读文学的着作,但他们似乎更加学术,而你则更加注重个人的体验。


  马原:格非的小说我看过不少,但是他的学术着作我还真没看过,王安忆的作品也是这样。我其实一般也不看学术着作,我看过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以及毛姆的《读书随笔》,我觉得我讲文学同他们或许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我看到的仅有的小说家的学术着作,至于格非、王安忆的学术,他们都有自己的路子,讲课时应该也各有侧重,但是我不太熟悉。


  南都:那你现在再读这些文章中对经典名着的解析时,会不会又有不同的感受?


  马原:不会,我写《牛鬼蛇神》时,重读了二十年和三十年前自己写的小说,经常会觉得挺惊讶:这家伙怎么会写得这么好。这种感觉是绝对真实的。他们给我统计,《牛鬼蛇神》里有7万字来自我以前的小说,就是因为我看到觉得特别好,有通神的地方,索性就直接拿过来了。所以你看,我哪怕重读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前的小说都仍然会给自己投赞成票,更何况是我十年前的文字?


  至于对作家的理解,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因为这些都是经典的作家,你读经典时永远都会心怀一份至诚。前两年,贾平凹编过一本《影响了我的三十二篇美文》,其中选了我在《细读经典》中写海明威的一篇。我当时心里非常得意,因为其他三十一篇都是写的,而我这篇不是写的,是说的。这也是我对这套讲稿的自信心,后来也通过这套书认识了不少朋友,衍生出很多很美好的故事。

 

 

  "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标准"

 


  南都:你在《细读经典》中是根据什么原则来挑选作家的?完全是你自己选择,还是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来?


  马原:毕竟我的课叫"阅读大师",主要讲的肯定是我心目中的大师。我是喜欢我曾经受益的作家,我不做特别大范围的阅读,我基本上是阅读世界文学上赫赫有名的作家。我个人受益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我能重读的作家,我一本书要看很多遍,比如《小王子》,我足足看了三十遍,因为我喜欢它,我喜欢《小王子》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喜欢这种既像童话寓言,又像警示寓言的作品,作者写主人公的结局和他人生的结局是一样的。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米兰·昆德拉。当时有学生向我反映,说我讲的作家他们都没听说过,希望我能讲讲现代作家。我让他们提意见,他们提了刘墉、白先勇、汪国真、米兰·昆德拉,我选了选,最后还是选了米兰·昆德拉。米兰·昆德拉其实还是稍微欠一点,他犯了小说家的大忌,不断跳出来说小说中的人物。所以我讲他时,用的标题是"耽迷于讨论的米兰·昆德拉".


  南都:我看里面没有列入毛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先锋文学为何没落?
  • 郭敬明:写作是和自己较劲 拍电影是团队工作
  • 庄羽谈电影《小时代》:生命力不会很长
  • 郭敬明淡定面对质疑:从负面里找到苦口良药
  • 抄出来的繁荣不可恃
  • 先锋派作家马原:对一线城市有一种恐惧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