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员在东山擂鼓台辨认出佛足迹图像碑。该碑被砌于擂鼓台南洞后世补砌的护墙南角底部,支撑其上墙体。上世纪早期日本学者关野贞等考察龙门石窟时,南洞外接建有一面坡房屋一间,疑被覆压于南墙下,其考察着作中均未提及此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洞窟保护工程曾特意以水泥筑顶,保护此碑。
擂鼓台佛足迹碑东面和南、北面,东半砌于护墙内,其出露部分显示,该碑由碑身和底座两部分组成,材质一致,均为石灰岩,通体泛红。下部底座为长方体,高63厘米,宽73厘米,厚度暂不详,出露者36厘米,通体打磨光滑。上部碑身顶端残,形制不详,残存部分作长方体,残高83厘米,宽59厘米,厚度暂不详,出露者33厘米。碑身出露诸面均以阴线刻出佛足迹图像。
此佛足迹图像碑,与目前国内发现的数例同类遗物相比,特点鲜明:一是时间可能早到唐代;二是体量大,分别以整石雕出碑身、底座,组合安装,且保存状况较好。碑身多面均刻出佛足。三是图像内容较简化,不见趾尖莲花、万字符和脚掌剑、鱼、满瓶、海螺等物,较之四川眉山法宝寺仅刻出轮、鱼的形式又显复杂;足跟间连接二足的双弧线亦不见于其他诸迹。四是佛足跟部两侧刻出站立、行走或坐姿的人物形象,未见于它处。
擂鼓台佛足迹图像碑出露各面均无文字题刻显示其年代,但西、南面底端的人物形象,具有唐代造像特征。其图像布局方面,千辐轮刻于前掌中心,不同于目前所见明清时期佛足迹图像中刻于整个脚掌中心的形式。因此,擂鼓台佛足迹图像碑似为唐代之物,其下限应不晚于宋代。
据《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