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 曾亲手提拔其为蜀汉高官(2)

时间:2013-01-30 09:11来源:文史杂志 作者:李殿元 点击: 载入中...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子午谷奇谋"的记载出于《魏略》,与本传记载不同。由于《魏略》关于蜀汉事务的相关记载多与本传不合,甚至被裴松之批评为"妄说"、"敌国传闻之言"等,因此子午谷计本身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即使确有此事,诸葛亮也不会采纳"子午谷奇谋"这样的计策,因为它太"悬危"[10].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也犹如刘备征东吴一样,是倾全国之力进行的,所以不能冒险。冒险成功了则罢,一旦不成功就会导致国家的严重危机。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战争指导思想,主要是图谋稳当地在陇右建立基地,稳扎稳打,逐步推进。从蜀汉的实际国力、包括军力而言,对诸葛亮的北伐步骤,不能不认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平心而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实在是过低估计了子午谷道路的艰难和强大的魏国军事力量。历史本来是不能假设的,这里不妨作一假设:诸葛亮采纳了"子午谷奇谋",魏延率奇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子午谷道路崎岖,遇雨还泥泞,魏延军不能按预期赶到(建兴八年,魏使张合率军由子午谷攻蜀,就因"大雨道绝"[11],不能前进,张合军只得退还);勉强走出子午谷时,长安的魏国守军已布好防守之阵;诸葛亮的大军也不能按期到达(几次北伐都推动不走就是证明)。此时的魏延及其大军,便只能懊悔轻率出征了;蜀国遭此重创,也再不可能组织像样的北伐了。



 

  诸葛亮临终时"抛弃"魏延自有原因




  诸葛亮对魏延应该说是器重的,但也确有冷落的时候,尤其是在他临终时,对魏延的冷落终于导致了魏延与杨仪的争斗及其败亡。


  诸葛亮在临终之前的退军安排中,确实冷落了魏延。史书是这样记载的:"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12]这次战略性的会议魏延没有参加,不少替魏延喊冤的人拿出这件事来作为诸葛亮不信任魏延的证据。然而,诸葛亮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的。


  诸葛亮为何要让杨仪而不是魏延在他死后统领三军?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意图与魏延有差异。


  诸葛亮的北伐,许多人只看到了他的"兴复汉室"之志和为此"鞠躬尽瘁"的努力,这是很不全面的。陈寿在撰写诸葛亮本传后就评论说:"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13]这是用史家惯用的曲笔之法,委婉地道出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即北伐战略是包括两个层次的:高层次的战略意图即扫灭魏国,兴复汉室,这个通常为世人所关注;另一个战略意图则是低层次的,即在敌众我寡,无法兴复汉室的情况下,起码要做到扩大蜀汉版土,震动魏国,使其不能对蜀汉用兵。对这个低层次的目标,却往往被人忽略了。


  诸葛亮在上《出师表》准备北伐时,是抱着统一天下,"兴复汉室"的雄心壮志的。可是,诸葛亮虽决意北伐,然而当时魏、蜀两国实力对比实在是众寡悬殊。在当时的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最小的国家;全国13州,蜀汉仅有一州;全国人口770万,蜀汉不到100万。诸葛亮以仅占全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力和物力,欲完成统一全国的理想抱负,实在是难以成功的。第一次北伐,形势看似大好,结果却是失利,这让诸葛亮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此后,他虽然一如既往地坚持北伐,但是,已经发出了"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观也"[14]的感叹,这与《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15]的坚定信念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他的北伐战略虽然始终放在关中一线,却是从凉州绕一大圈的稳步推进,不再采取大的战略行动。这实际上无疑于宣布,"兴复汉室"只是一个遥远的理想罢了。


  对诸葛亮关于北伐战略这样深层次的思考以及战略重心的调整,魏延显然是不理解的。作为军人,魏延是优秀的,但他是战术家而不是战略家。魏、蜀两国实力对比众寡悬殊的事实使诸葛亮在北伐时十分谨慎,因为蜀汉经不起折腾;而魏延却经常"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就"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16]虽然这只不过是发发牢骚,并不影响他与诸葛亮的关系;但是,诸葛亮却明白魏延是很不愿意放弃北伐的高层次战略意图的。所以,诸葛亮不可能让魏延在他死后统领三军。


  其次,魏延与杨仪的矛盾让诸葛亮"二选一"时只能选杨弃魏。


  诸葛亮临终时,魏延是蜀汉最高级别的武将,作战勇猛,富有谋略且深得士卒爱戴。魏延是个标准的武人,本领大脾气架子也大,为人骄横,史书说他"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17]大家看在他是蜀汉第一大将的份上,都让他几分;可偏偏有个同样心高气傲的家伙不买他的账,这人就是"七郡上士"杨仪。杨仪是个文官,手上一兵一卒都没有,更没有过人的武艺,但他"长于规画分部,筹度粮谷",能保证北伐大军足粮足兵,是蜀汉后勤第一人。谁都知道粮草器械对作战的重要性,所以杨仪仗着自己的功绩能力,是诸葛亮以下唯一敢对魏延说不的人。两个怀才傲世,心胸狭窄的奇才在一起共事,结果自然是水火不容,事事针锋相对了。


  魏延和杨仪之间交恶到什么程度呢?史书如此记载:"值军师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坐其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18]可见二人仇隙之深,已经无法化解。魏延和杨仪的交恶甚至还传出了蜀汉。"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19]


  魏延和杨仪二人对诸葛亮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他对两人的态度是百般容忍,还继续委以重任。在当时异常团结的蜀国军政当局来说,有这两个异类,是很无奈的事。


  由于以上原因,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召开关于退军安排会议时,必然面临在魏延与杨仪之间"二选一"的难题。魏延和杨仪都有本事,同时都难以和同僚较好地合作。不过杨仪会遵照诸葛亮的调度撤军;而如果遗命给魏延,他一定会抗命继续和魏国交战。由于蜀军长期以诸葛亮为核心,在这个时候和魏军决战,在战略上是相当愚蠢的行为。所以诸葛亮明智地选择杨仪指挥这次行动而"抛弃"了魏延。事实证明杨仪也确实不辱使命。至于这次会议没有让魏延参加,应该说是诸葛亮的无奈:倘若魏延听说诸葛亮将全权托付杨仪,说不定会出于不满而当场翻脸,这正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更何况魏延的前军正和魏军对峙,也不便请他前来。所以,诸葛亮的这次安排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并不是对魏延不信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诸葛亮的困境:蜀汉人力资源有限 只得用后备人才
  • 诸葛亮开启官员财产申报先河
  • 三国时能令诸葛亮自叹不如的奇才是谁?
  • 才能不亚诸葛亮的奇材为何被刘备忌恨不予重用?
  • 诸葛亮曾四次中计
  • 刘备和诸葛亮是张飞遇刺幕后元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