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茂陵传说:墓穴可坐看长安 为防盗全用沙子

时间:2012-11-29 09:38来源:西安日报 作者:金石 点击: 载入中...

   【与陵为邻】  相传构成的茂陵古今

 

  “茂陵这传说多,都是以文物遗迹来传说的。”兴平市南位镇茂陵村策村自然村董桂成告诉记者。


  “按传说,汉武帝陵周围的村子,都与汉武帝陵有关系。”南位镇张里村的腾子莲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茂陵当年的建设及其以后的变化,在正史上缺少详细内容,但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描绘的有声有色。

 

  风水先生占了卧看长安穴

 

  兴平市西吴镇上官道村82岁的梁明哲、南位镇道常村80岁的张建民等老人告诉记者,过去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给自己建陵墓。汉武帝刘彻登基第二年,派人为他选陵址。风水先生从长安城出来后,观天色,发现西北原上风脉非常好,便寻到茂陵,在原边找到一块十分好的墓穴。这个穴位可以卧看长安。风水先生想:为啥把这么好的地方给刘彻。于是,他把给汉武帝选的墓穴向西北移了250丈,那地方只能坐看长安。风水先生在给自己留的墓地上栽了一棵歪脖树。他回到长安给汉武帝汇报了给他选的陵,并请示汉武帝:臣死后愿意在你的脚下辅佐你,希望把臣埋在歪脖树那个地方。汉武帝欣然同意。风水先生埋到歪脖树后,他的墓本来只有一丈高,结果第二天就长高了1丈,第三天又长高了1丈,而汉武帝的陵墓一天天在缩小。这惊动了天神,天神对风水先生说,给皇帝选的陵位,你现在睡了。你这墓再也不能长,再这样长下去,你的墓就比汉武帝陵还要高。风水先生说:怪他刘彻没有福分睡这块地方么。天神见劝说无效,撂下4块石头,压到坟顶四面上,这个墓从此再不长了,只有3丈高。汉武帝的陵也不再缩小。


  策村70岁的董明元记得,压石冢上边本来有4块石头。1972年,他当队长的时候,他们从压石冢上拉回来一块石头,石匠给上面凿了个孔,做了井沿。


  66岁的董桂成告诉记者,传说当年风水先生给汉武帝选陵位推荐了两个地方,让汉武帝挑选。一个是现在的汉武帝陵,一个是汉武帝陵西北2.5公里现留位村的地方。汉武帝看了以后认为两个地方都很好,说把陵定在东边这个地方,但西边那个位置还得留下。因此有了留位村名。

 

  用沙子堆起汉武帝陵

 

  11月17日,茂陵南约7公里的兴平市阜寨镇川流寨59岁的贾振龙和其他村一些老人告诉记者,传说汉武帝陵外边只盖了一层土,下边全是沙子,这是为了防止被盗。汉武帝下葬后,朝廷调来大量劳力,由渭河滩往陵上运沙子。当时人非常多,由渭河滩到陵跟前排成两行,一行递空筐,一行递装满沙子的筐。这样来回不停地转运沙子。到了晚上人们在转运沙子的渭河滩休息,形成一个寨子,因此叫转沙寨。后来由于这里过往的人川流不息,改叫川流寨至今。


  “茂陵这儿是旱原,上边没有水,所有的土井都是十多丈二十多丈深,一般井绞几十担水就干了。但是修汉武帝陵需要大量的水。”策村董桂成说,这里有个传说,当时只有汉武帝陵东北南位镇井王村的一眼井,水非常大,永不枯竭,因此就由这口井向汉武帝陵工地供水,人称它为井中之王,以后就有了井王村名。


  井王村62岁的王笃民说,过去打口井不容易,全村一共有5口能饮用的井。自1973年村里打了机井,他们用上了自来水,不再吃井水。现在就剩他家一口老井,是清朝时期打的,由于水位下降,现在成了枯井。


  记者在王笃民家后院看到,井上的辘轳、绳索等配套均完好。

 

  “祭文刮上了天”

 

  张里村位于汉武帝陵西北约1公里处。曾任村支书的74岁的腾建友和正在为本村写村史的60岁的退休教师腾子莲告诉记者,传说,西汉时期董仲舒曾在此处办学讲礼,故而得名“讲礼村”,后又因汉武帝死后,葬埋此村附近,掌管祭拜礼仪之处设置于此地,就像现在的人死了以后要有个礼房,故又称“掌礼村”。后演变成为“张里村”。


  汉武帝陵东约1.5公里处南位镇道常村63岁的张志云、72岁的张鹏敏等老人说,传说他们村过去叫道场村,建汉武帝陵时这里是人们敬神的道场。后来念转音了,把这里叫道张,改革开放后改为道常。


  在汉武帝陵南有一条南北向的路,直通汉武帝陵下。这条路边有两个村落:上官道村、下官道村。


  上官道村67岁的李正敏等老人解释,汉武帝埋到原上后,官员走这条路去茂陵祭祀,因此叫官道。后来村里一部分人搬到下边去住,分成上官道、下官道两村。


  张鹏敏在新中国成立前,每年清明节能见到各级官员来祭祀,还带有乐器队,从汉武帝陵吹到霍去病墓,又从霍去病墓吹到汉武帝陵。


  腾子莲曾听爷爷说,1934年他曾见蒋介石到陵南边祭灵,拿了一张祭文正在念时,一阵风把祭文刮上了天。

 

  “我们是董仲舒的后人”

 

  《汉书·武帝纪》记载:二年,“初置茂陵邑。”


  根据当地传说,许多历史人物在这一带住过,甚至留有后裔。


  策村董明元、董桂成等老人告诉记者,传说董仲舒在策村这儿给汉武帝写了三卷治国的策略,汉武帝采纳后国富民强,才有实力征服匈奴,为了纪念三卷策略起的作用,就在他们村东城门楼上写了“叁策旧蹟”4个字。后来这个村就成为三策故里,简称策村。在封建王朝时期,到了“叁策旧蹟”城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1958年大跃进大队盖猪场要木料,把东城门拆了。策村董姓人是董仲舒的后裔。过去他们村人都姓董,现在百分之八九十人姓董。策村董姓以前有座古色古香的祠堂。1958年后做了生产队仓库,30年前被拆除。他们的家谱在清末时就丢失了。在策村东边,有个人称次冢的大土堆,传说是董家老先人墓。


  “我是董仲舒第82代孙。”策村74岁的董文俭说,他见过东城门上“叁策旧蹟”那4个字。他十一二岁开始写毛笔字,就写那4个字。前几年有人说,次冢是董仲舒的坟墓。这些年先后有12起姓董的人来找董姓家族的人,其中浙江温州的人带着家谱找到他,建议他们确定祭祖的纪念日,在董仲舒墓和村口立个碑。他认为这个建议很好,能发展当地的旅游文化。


  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

 

  “一百单三庙”

 

  在汉武帝陵周围有许多陪葬墓,群众分别给他们安有俗名:汉武帝陵西北边的李夫人墓为磨子冢;汉武帝陵东边的卫青墓为簸箕冢,金日磾墓则为蝎子冢,霍去病墓为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广西钟山发现一东汉墓 墓穴主人或为“时尚女性”
  • 图坦卡蒙墓穴或存密室
  • 文物保护航母亮相:发现墓穴先联网再航拍
  • 高科技文保车造价900万 探测机器人可进墓穴拍摄
  • 法国发现公元前5世纪凯尔特王室墓穴
  • 八旬老人墓穴中安家30年 种果树养蜜蜂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