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看袁世凯:26岁成朝鲜太上皇 娶宗室之女(3)

时间:2012-11-26 10:35来源:《辛亥革命》 作者:阿瑟·贾德森·布朗 点击: 载入中...


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皇位由光绪年幼的侄子继承,光绪的弟弟载沣成为摄政王,光绪的妻子成为皇太后。由此中国的公众普遍认为,袁世凯的官宦生涯行将告终,只要哀伤中的摄政王和皇太后胆量够大,肯定会将他斩首,但他们没有做出如此冲动的决定,因为袁世凯的势力实在太大,而且有多个欧洲列强的公使向清廷发出暗示,如果将袁世凯斩首,将“非常不利于”大清王朝的统治。为了国家的安定,摄政王载沣被迫作出妥协,将袁世凯撤职了事。载沣将袁世凯撤职撤得非常有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脸面观”,载沣摆出一副悲天悯人的姿态,宣称袁世凯这位重要而且尊贵的官员为了国家积劳成疾,一直受到日益严重的腿部关节炎的困扰,由于先皇和太后都已驾崩,国家已经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为了保住袁世凯这位股肱之臣,出于常人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朝廷让他卸下繁重的国务负担,安心养好他那病势沉重的“足疾”。身体健康的袁世凯,就这样回到了顺德府附近的私宅,安静地过起了平民的生活。

 

复仇计划

 

袁世凯被免职回家的事情发生在1908年。1909年我来到北京后,与袁家熟识的牧师W.A.P。马丁博士告诉我,袁世凯和他的儿子都认为,只要摄政王载沣和皇太后掌权,他都不可能官复原职,而且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让两人退位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官居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而言,这是一场让其地位一落千丈的突然变故,他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沦落为普通士绅,沃尔西主教所经历的变故,也没有如此之大的落差,也没有来得如此突然。高傲的袁世凯步入了生命中的低谷,他在其功业和威望达到巅峰之际,遭受了灾难性的打击。实际上,如果他不服从让其辞官归隐的命令,以他的权力和威信,他完全可以推翻摄政王——大清帝国最精锐的军队的士兵都是由他选拔和训练的,而且他在中外民众中也极得人心。如果他仿效慈禧太后,用1898年戊戌政变中对付光绪皇帝的手段去对付摄政王载沣,他毫无疑问将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但袁世凯似乎并不愿意出于个人的得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政变。


袁世凯蛰伏待机,他的复仇计划正在全面酝酿中。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清皇权开始摇摇欲坠,毫无办法遏制革命烈火蔓延的、惶恐之中的摄政王载沣和皇太后被迫向山呼海啸式的舆论屈服——如果再不让袁世凯出山,满洲的政权即将寿终正寝。这两个束手无策的统治者只好恭请袁世凯出山拯救清王朝覆亡的命运,以保持住自己的地位。恭请袁世凯出庐的电报雪片似的飞向袁世凯隐居的洹上村,袁世凯却在此时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的幽默感,他毕恭毕敬地回复,对于国家赐予他的尊荣,他惶恐至极,他随时准备以微薄之力报效朝廷,但很遗憾腿部的关节炎依然使他行动不便,他不能受此重任!他又稳坐钓鱼台,在老家“坚持不就”,形势顺着他的预测继续向前发展,数月之后,“无法推托”的他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任命,在这段时间里,他愈发清醒地看到,自己是解救这场国家危机“唯一的救世主”。袁世凯虽然一直“安处隆中”,但他却是熟知天下大势,他在隐居之处设有电报房,与南北双方的要员和将领的电报往来不断,他一直在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平息这个国家陷入的持续内讧。也许,当辛亥革命的历史全部解密,人们可能会发现,袁世凯与这场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或许要超越历史学家的想象,他对北洋将领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尽管对于南方将领的所作所为他并不能完全约束,可是南方将领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却不能无视他的态度。


说服清帝和平退位

 

新出山的袁世凯一回到北京,立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人物,他已经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大清帝国的独裁者。列强们对于他重新掌权公开表示宽慰。英国的幽默插图杂志《潘趣》周刊21说道,在华的所有外国人都认为袁世凯是当前中国的核心人物,因为他的名字是他们唯一懂得发音的中文名,而且他也是一个威严的、能够给所有认识他的人带来信心的领袖。


袁世凯此时接任的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是个相当麻烦的烫手山芋,而他却在这个职位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居于保皇党与革命派之间,试图平衡双方的诉求并引领局势走向和平妥协。中国从此要走向自治,这一点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已非常明晰,但他们的争议在于是仿效美国采取共和制,还是仿效英国采取有限的君主立宪制。革命党人持前种主张;袁世凯则和大部分对华友好外国人士一样存在疑虑,如果立即与古老的君主制传统走向决裂,这一做法是否谨慎?另外,他们还担心,广大的中国民众是否已经达到足够的教育程度,拥有足够的国家意识的觉悟和团结协作之心来为即将到来的共和政体提供坚实的基础。他认为,一个有限的君主立宪政体,加上一个经选举产生的议会、一个强有力的内阁和一位确保内阁良好运转的、负责任的总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中国各个阶层的共同利益,有效降低内战和外国干涉的危险。


革命派不愿看到局势向君主立宪制方向发展,他们不惜以激烈手段去实现共和制的理想。既然袁世凯拒不让步,他们便自己着手建立共和国,定都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段时期的中国人,推翻满族政权似乎只是为了进行内斗,或者,是要将国家分成两大敌对阵营——一个北方的王国和一个南方的共和国。袁世凯如果此时能够谈成一笔海外贷款来维持和装备他的军队,他很可能会选择动武。据说,一个外国银行家组成的财团已答应借钱给他,但英国表示强烈反对,因为英国的在华利益集中在中国的中南部地区,那里已处于革命党人的控制之下,所以英国人不希望因资助革命党的敌人而引火烧身。更何况,革命党人已宣布他们会承认共和国宣言发表之前签订的所有对外条约和外债,之后清政府签订的一概不予承认。袁世凯只好强迫那些有钱的满族王公把自己来路不明的财产贡献出来一部分,但叫嚣让北洋军扫荡革命军的满族王公们等到袁世凯让他们掏出一点点金钱的时候大都选择了沉默,他们纷纷捂紧了自己的钱袋子,因此袁世凯从王公那里获得的数百万军费不足以打赢一场战争。或许袁世凯和革命党人曾私下达成了一个更加体面的协议,或许他只是以革命派刻意表现的诉求作为威胁满族王公的借口,迫使满族人选择屈服。但无论如何,共和派的意志是毫不动摇的,举国的舆论也明显地站到了他们的那一边。全国舆论对袁世凯的能力和威望表示了肯定与赞赏,很多人呼吁他应该站出来担任共和国的大总统,而不是满洲皇帝的总理大臣,尽管后者只是稍微带了一点皇权色彩罢了。


此时的袁世凯不仅表现出了能力和魄力,还显示了极高的智慧和忍耐力,他一直在耐心地观察局势的变化。从实力上来讲,他完全可以将满族统治者废黜或者流放,但他意识到此举将使失去政治权力的满族统治者们成为中国的深怀恨意的敌人,他们可能会退回蒙古与俄国结盟,或者退回满洲与日本结盟,无论哪种情况,都会给新政府带来麻烦,引发暴乱,最终又逃不过外国武力干涉的下场。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来劝说满族王公自愿地和平退位。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袁世凯献媚慈禧太后
  • 袁世凯五岁时上炮楼观战面无惧色
  • 辛亥重臣徐宝山齐名黎元洪
  • 袁世凯导演的政治婚姻
  • 袁克文把恋人献给袁世凯后不甘心 又试图偷情
  • 北洋总统府大礼官:袁世凯称帝非本意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