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庙后山惊现50万年火塘遗址 人类疑起源东北

时间:2012-10-10 09:21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庙后山50万年前火塘遗址


  庙后山50万年前火塘遗址

 

这些动物骨骼能够保存下来,都是因为被钙质侵入,已经变成了化石。 记者 金松 摄


  这些动物骨骼能够保存下来,都是因为被钙质侵入,已经变成了化石。 记者 金松 摄


  你见过百万年前的犀牛吗?


  你能想象出近百万年前的动物留下的牙齿化石吗?


  你知道什么动物的粪便能成为化石留存几十万年吗?


  本溪庙后山古人类遗址再次发掘两个多月来,国家和省市县的专家们已经发掘出各类古生物骨骼、牙齿化石上万件、还有上百件古人类的石制品。


  最令专家们兴奋的是,他们发现了距今将近50万年可以初步确定为古人类用火的火塘遗址。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罗志刚告诉记者,能控制火、用火加工食物,是人类踏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用火塘烤肉用石头砸骨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傅仁义教授曾经参与过上个世纪庙后山遗址刚刚发现时的发掘工作。


  他说,那个时候发掘出来的用火痕迹都是零星的炭屑、烧土块之类的。


  而这次考古学家们在上次发掘点的东面发现了一整堆灰烬的遗迹!


  罗志刚告诉记者,从现场情况看、分析,灰烬所在的地点就是个火塘,底层铺了一层石头,是洞内就地取材的灰岩,说明这是人为控制的,火塘边还有很多烧骨。


  罗志刚说,这个火塘遗址是和前次发掘处于同一年代地层的,根据前一次的测年结果,距今大约在30万到50万年之间。火塘的出现,代表着当时的人已经会用火把肉烤熟了吃;碎骨则说明当时食物匮乏、吃肉后他们还要砸骨吸髓。


  而在洞口处年代更早的地层里他们还发现了零星的疑似炭粒,已经取样送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检测,如果能够确认,庙后山古人类生活的年代将可能被提前20万年。


  傅仁义说,罗志刚曾参与过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实践经验非常丰富,这次一发现有疑似炭粒,马上停止发掘,仔细观察分析其周围散布面积和灰堆厚度,确认这是人类用火遗迹,而且是集中用火。


  东北人是土生土长的吗?


  西方学者从遗传学角度计算说我们是从欧洲或非洲迁移来的,时间是距今六七万年到四五万年,真的是这样吗?庙后山发掘又能告诉我们些什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关莹告诉记者,他们是7月25日布方进场的。


  所谓布方,就是用绳子把准备发掘的地点纵横圈起来,一般以1平方米为一个发掘单元。


  考古人员在山下一户农家租了房子,自己在村里买菜,由房东帮忙做饭。


  关莹说,他们每天早上7时30分上山,中午11时30分下山,下午再从1时半在山上呆到5时半。


  晚饭后就在农户院子里整理标本,把发掘到的动物化石和石器等清洗、记录、装袋。关莹说,在清理前次发掘的回填土中,考古队就发现了100多件石制品,其中也有少量石器。而在原生地层中,更是有大量的古动物骨骼、牙齿化石发现。


  关莹希望能在这次发掘中发现更多更早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比如人类化石或是石制品、火堆灰烬等人类遗物,把东北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年代提前,“石器是最容易确定的标志物。 ”


  关莹说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中国北方过去气候环境恶劣,现代人是六七万年前从欧洲、非洲迁移过来的。而现在的庙后山人最保守的估计也在30多万年前,有可能就是现代东北人的祖先。


  如果发掘能够发现化石或其他证据把这一年代再提前,东北地区就可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至少可以说明东北人不是从别的大陆迁移过来的。


  洞里“客厅”“书房”全都有


  现在人讲究客厅、书房、厨房,庙后山人也不是一个山洞可劲造,想搁哪干啥就干啥,洞里也分成多个区域,每个区域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功能,每一件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傅仁义把这称为庙后山人的“生活居住面”。


  傅仁义告诉记者,古人类遗址不是随便确定的,必须具备3个条件:有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有用火的痕迹;有人类化石。


  今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霞任执行领队、包括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罗志刚、专攻旧石器的关莹博士在内的考古人员进入庙后山发掘。


  傅仁义说,庙后山周边环境阶地发育好,有山有河,适合奇蹄、偶蹄类动物生存,而古人类在1万年以前基本都是靠采集和狩猎为生,有大量动物存在作为食物来源,当然也适合古人类生存。


  因此,庙后山地区在人类处于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3个时期都有人类活动,并且都有考古实物发现。其中,庙后山山洞朝阳,洞前有阶地,距河流高、远适中,取水简便,涨水又淹不到,自然也就成为当时庙后山人居住的最佳选择。


  出土超万件动物骨骼化石


  站在已经挖掘了2米深的庙后山山洞里,四壁的地层中有石器、炭粒出土,脚下,还伏着巨大的梅氏犀化石,从脚到头,就是上百万年的岁月。


  除了石器、火塘,这次发掘到现在,还在原生地层出土了超过1万件的动物骨骼和牙齿化石。


  考古队判断,这里面大量的食草动物可能都是被食肉动物猎杀后拖到洞穴里的,在化石上还留有啃咬的痕迹。


  也有大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可能是死后被水冲到洞穴中,堆积下来成为化石。


  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地层中,考古队发现了几乎一整具梅氏犀的骨骼化石,罗志刚说其石化程度明显高于上地层。


  傅仁义教授告诉记者,在发掘中他们还发现了一颗动物粪便化石。粪便也能成为化石保存下来?这让记者感到有些吃惊。傅教授说,因为这是斑鬣狗的粪便,现代的鬣狗也是一样,牙齿特别有劲,能嚼碎骨头吞下去。


  斑鬣狗吞食骨头后排出的粪便因为含有大量骨质成分,所以能成为化石保存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


  庙后山或建考古遗址公园


  从“东北第一人”,到“东北第一火”,庙后山不断地展现着自己的神奇和神秘,现在,还有至少1米深的地层等待发掘,在这跨度可能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年的地层里,谁也无法预知还会有什么发现。


  本溪博物馆副馆长梁志龙说,这次庙后山再次发掘,不仅仅是要做科学研究,也是为下一步对这一古人类遗址进行保护和展示做前期准备工作。


  因此,在发掘后,要留下地层剖面,从上到下,从洞穴最顶部到最底部,不管有没有东西发现,都要搞到底,发掘到岩层,以解剖洞穴整个深度和各层文化时代的变化;不管是对考古业内人士还是对参观者,都要说清楚每一地层相当于什么年代、出土了什么。


  傅仁义说,其实庙后山洞穴在古人类进入以前地层就已经开始形成堆积了,大概在距今60万年到80万年前,这是第一个时期;第二个时期古人类逐渐进入,从大约50万年前到20万年前,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此后古人类离开,洞穴继续堆积,直到封满。


  梁志龙介绍,现在庙后山遗址保护规划省里专家已通过,整体遗址保护规划涉及以后展示、开发利用,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等。


  他说,庙后山遗址正串联起本溪水洞、关门山、汤沟一线景点本溪丰富的地质景观和自然景观,作为人文景观,当然也必须好好利用。 特派本溪记者 金松按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的布方,考古人员正在安排发掘工作。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辽宁本溪庙后山遗址发现50万年前古人类火塘
  • 泥河湾考古发现150万年前古人类取食场面
  • 250万年前巫山就有古人类 比原测定时间早36万年
  • 50万年前南京或出现过白种人 鸟和鸡是恐龙演化
  • 50万年前南京人已用上打制石器
  • 探访河北九连洞:石笋距今已有1250万年历史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