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集藏经历三次大流失 所余报纸十不存一

时间:2012-09-25 10:28来源:大河报 作者:盛夏,李梦竹 点击: 载入中...

  冯家收藏的全套《河南官报》,在全国独一份儿。

  引子
 

  我国报纸起源很早,早在唐代已有开元杂报。集报也开展很早,目的为编史修志。唐宋明清各朝代都有不少集报家,如明末谈迁、黄宗熙、王元美等。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专门收藏《邸报》,抄录整理出《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专著。清朝张仲熙和曹寅都是集报家,曹寅是曹雪芹祖父,他收藏了不少明末报纸,主要为了解政情、保存资料和从事著述。
 

  到了近现代,随着现代报业的兴起,也出现一批集报家,名家有冯翰飞、郑逸梅、方汉奇、胡道静等。
 

  这批集报家,除集藏外,还对报纸整理研究,出版专著。比如胡道静,相继出版了《上海新闻事业历史的发展》、《新闻史上的新时代》、《报坛逸话》等著作。
 

  冯翰飞通过集报,也先后出版了多种著作。上世纪30年代,他以“萧愚”笔名撰写《开封小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开封道路和交通、官署、学校及文化、机关、农产、土壤、商业、工业、宗教等见闻,得出开封走向颓废消费城市的结论。1956年,他再著《开封变迁小志》两卷。
 

  他凭借集藏撰写的《开封报界小史》,被业界“视为权威”。
 

  上世纪30年代,冯翰飞在北平创建“中华历史图书馆”时,他的收藏家生涯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就是三次让他痛心的散失。
 

  收藏家与藏品的聚与散,往往贯穿他们的收藏人生。这期间,有聚的必然,也有散的宿命,更有天灾人祸的无奈。
 

  冯翰飞集藏的第一次散失,是抗战时期。
 

  1935~1936年间,华北日军增兵,平津局势紧张,冯翰飞写信给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编审科科长朱子爽,拟将北平所存报刊设法运南京保存。
 

  朱子爽深知这是一批“历史悠久、内容重要的文献,不但宣传工作需要参考,研究近代现代史更有参考价值”。他呈请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叶楚伧,予以协助。
 

  叶楚伧批示,“可先与洽商搬运储藏及管理办法,俟办法谈妥后即办”。冯翰飞亲自赴南京商谈,因条件没谈妥,而平津形势极度紧张,冯翰飞匆匆北归。
 

  战争阴影下,冯翰飞仍在集报。1936年春,冯翰飞有了个重大收获。他购得所缺20余册《河南官报》,至此他收齐自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初五(1904年12月11日)创刊,至宣统三年十二月(1912年2月)停刊的清朝全部《河南官报》。他异常兴奋,称之为“千古奇遇”。
 

  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
 

  “日本人进城,抄了我家的六大书库,选好的珍贵的拿走不少。我爷爷把劫后剩余的集藏想办法运回了开封。之前,北平形势紧张时,他已经把与河南相关的书报都运了回来。但两回运回开封的,已不足原收藏的一半。这一半,奠定了他后来在开封办图书馆的基础。”冯祖铨道。

 

  “与狼共舞”保护集藏

 

  开封冯翰飞家是四进的大院,“最后一进有个花园,爷爷在花园里花三千银元挖了个防空洞,将从北京运回开封的报刊装箱存入洞内。”冯祖铨道。
 

  我与冯祖铨一起来到冯家旧居,四进大院早被拆改成大杂院,防空洞上盖了房子。
 

  1938年6月6日开封沦陷,在潜伏日本特务松根的指引下,日军合井部队直奔三眼井街冯翰飞宅,劫走古籍、字画、古玩等文物,但书报侥幸留存。
 

  日军霸占冯家前两进宅院,设“花酒馆”(妓院),大门开向书店街。冯家人搬入后两进宅院居住,从三眼井街另开一门进出。冯翰飞自此开始“与狼共舞”的生活。但即便这一时期,他仍坚持集书报。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这是抗战初期中共在国统区内唯一公开出版的大型日报。
 

  听闻消息,冯翰飞嘱咐在武汉工作的独子冯承基订阅。
 

  “当时《新华日报》冒风险,要秘密订阅。最初是个十二三岁报童每天将《新华日报》由门缝塞进院里,后来不送了,书面通知我们,每天在固定时间到某街口去取,送报者也换成了一个十五六岁报童。”冯翰飞儿媳杜吉人曾回忆道。
 

  为了这一批劫余书报,自1938年6月开封沦陷至抗战胜利,冯翰飞一直深居简出。
 

  “那时候,书报已从防空洞内搬出,放在家中藏书室内,藏书室有五间,里边有很多定做的大书箱,四周报箱都直顶大梁。除了书报,还有15箱古籍,其中有大量善本、珍本。有关太平天国和包公的书,版本很多,种类较全。爷爷就睡在藏书室内。”冯祖铨说。
 

  1945年,冯翰飞苦熬到抗战胜利。看着日寇枪口下幸存的书报,他又萌生办图书馆的想法。“开封城内存德里也有我家的宅子,是个小四合院,爷爷在那里创办‘河南历史图书馆’。图书馆占了五六间房,仍是免费借阅。图书馆一直办到新中国成立后,房子被收走了,藏品才搬回家去。爷爷办图书馆,除了想好好保存河南历史文献,还准备随时编印河南史料。图书馆造福了不少人。我上高中时,我的历史老师还告诉我,他年轻时在那儿看了好几年书报。”冯祖铨道。
 

  抗战胜利后,冯翰飞试图找回在北京被日本人劫夺的集藏报刊。
 

  1946年5月,他和朱子爽联系上了,那时朱子爽已转业到南京国民政府国史馆工作。冯翰飞写信告诉朱子爽,说自己已向国民政府教育部“中国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请求赔偿,希望有机会给他讲话,并代为作证。
 

  这是冯翰飞报刊集藏首次流失,且数量巨大、多为中国早期报刊,特别珍贵。
 

  “中国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平津区办公处则认为,报刊属一般性旧物或根本不属文物,故《北平市公私文物损失数量及估目录》中没有冯翰飞报刊损失记录。这批藏品,就此下落不明。

 

  “文化大革命”集藏再遭浩劫

 

  新中国成立初期,冯翰飞做过革命文物展览会委员,1953年任河南省文史馆馆员。
 

  1950年7月,冯翰飞与朱子爽通信道:“家里所存报刊的一小部分,现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接管。”这是冯翰飞报刊集藏的第二次散失。这一部分报刊,数量、品种不详。
 

  但据冯祖铨所言:“我听母亲讲,1950年河南省统战部部长刘鸿文向爷爷借走了20箱报纸,每箱都有80公分长50公分宽50公分高。打的有借条,但一直未归还。这也是一次比较大的散失。”
 

  刘鸿文和冯翰飞是什么关系呢?
 

  据《开封市志·人物传》记载,冯翰飞与刘鸿文解放战争期间关系密切,刘鸿文时任中共汴郑工委书记,当时解放军某部负责人王小宝隐居在冯家。冯翰飞曾受王小宝之托,寻找地下党员郭海长。
 

  1964年5月13日,冯翰飞到河南省委统战部请求“还给他报”,无功而返。
 

  1965年冯翰飞去世前,嘱咐家人“还要集报”。
 

  冯氏集藏报刊,最齐全的是河南省出版报刊,开封市图书馆肖凤桂曾撰写《开封出版的报纸简介》,称:“自1898年至1948年开封出版的86种报刊全在冯翰飞集藏之列。”这批资料,也为政府重视。
 

  1966年1月15日,河南省公安厅计划把重要的敌伪政治资料配成两套,省厅办公室拟搜集敌伪时期的图书,包括“解放前全国出版的各种报纸、杂志、刊物等”,并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如有上述图书报刊,可登记并送到省厅。
 

  因为这一规定,1966年8月25日,冯家在被“红卫兵”抄家后,全部书、报、刊被送交开封市图书馆保存。
 

  “据1966年8月25日拉车者记录,从冯家抄走书、报、刊共装运了27架子车,每车体积近2立方米。这次散失种类数量不明,唯一可知的是体积近44立方米。”拉车者名张慈,是开封女高校长,被打成“牛鬼蛇神”,被迫去拉书。
 

  冯氏集藏拉到开封市图书馆后,图书管理专家夏映成受指派整理“这批数十万张珍贵报刊,历时近半年,将报刊逐年逐月逐日排列到了报架上,还建了报刊目录”。
 

  1967年,存于开封市图书馆的冯翰飞报刊集藏,被有选择(主要是中共成立后的报刊)地运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封市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委员会,后又被运至郑州。
 

  1985年《河南省志·人物志》据实记录:“冯翰飞所存书报,‘文化大革命’时被查抄,颇有散失,尚存书刊藏在河南省档案局。报纸约6万多张,由河南省图书馆和开封市图书馆分藏。”
 

  1982年,开封市为冯家落实政策,但报刊集藏迟迟未还。到了1987年7月8日,冯氏家人才从开封市图书馆拉回部分被抄书报刊。
 

  冯祖铨清查后发现,拉回数量不及抄家数量的1/5,还有许多已不全,部分报纸被剪裁挖空。一份都未归还的河南报纸有《豫舍学报》、《开封简报》、《河南教育官报》、《中州日报》、《开封正义报》等近二十种。
 

  抗战时散失,上世纪50年代散失,“文化大革命”再度散失,现在冯家所余报纸,十不存一。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