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典》石刻 (资料照片)
《舜典》全文800字,整幅作品长近30米,宽近6米。“石刻端首‘舜典’两个字是由已故山东大学教授蒋维崧先生题写的,文章的字则是由他的弟子刘绍刚用金文书法写成。
登上千佛山,在舜祠之下,可以见到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刻,石刻所书内容,正是《尚书·舜典》。《舜典》是古代经典《尚书》的一篇,是古籍中对于大舜记载最早的书。在千佛山舜祠下竖立《舜典》石刻,显得大气、壮观,让人立刻直观感受到舜文化的厚重。这座恢宏的碑刻,具有极高的文字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座碑刻凝聚了数位学者20多年的心血。
据千佛山导游殷玉玲向记者介绍,《舜典》全文800字,整幅作品长近30米,宽近6米。“石刻端首‘舜典’两个字是由已故山东大学教授蒋维崧先生题写的,文章的字则是由他的弟子刘绍刚用金文书法写成。”石刻洋洋大观,使得驻足于此的游客连连称奇。
记者了解到,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有了在风景名胜区竖立《舜典》石刻的想法,最后有关部门领导决定敦请山东大学的蒋维崧先生书写篆书《舜典》。蒋维崧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书法家,擅长金文书法,治学严谨,学识深厚。“书写《舜典》,并不是容易的事,遇到了很多难题,第一个难题便是版本问题。蒋先生以阮刻十三经注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本,参校清代学者及近世学者的研究成果,拟定了《舜典》的文本,又广泛汇集两周金文、汉简以及新出土的简帛铭刻等为书体。仅研究文本就花费很多时间。”由此亦可看出蒋维崧先生治学之严谨。
说到《舜典》文本,就不得不提到汉字文化。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还有“结绳”、“图画”、“八卦”等种种说法。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大量出土类似龙骨,因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后人称之为“甲骨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殷商后期流行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因先秦称铜为金,故称金文,盛行于西周,形体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它的字形圆转,大小均匀,象形性有所降低,定型性提高。大篆形体与金文相似,但笔画繁多。秦代始皇帝要求“书同文”,李斯等人整理改定的字体小篆成为全国的标准字体。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圆转,线条粗细一致,符号性增强,象形性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篆书《舜典》本身就带有深厚的考古学和文字学价值,非普通人可以驾驭。
上世纪90年代初,蒋维崧先生已经80多岁,对于书写将近800字的巨幅篆书,已经力不从心,事情一度搁置。后来,机缘巧合,1999年,济南市园林局有关领导得知蒋维崧先生弟子刘绍刚学问和书法水平都深得老师赞许,于是有了请刘绍刚代笔,师徒一同完成《舜典》石刻的想法。2000年6月,篆书《舜典》终于完成,蒋维崧先生亲自题写“舜典”二子,并以行书署“蒋维崧题篇首,刘绍刚书丹”,《舜典》书稿就此完成。按照《舜典》后记中刘绍刚所写:“绍刚晨昏临池,琢磨砥砺;峻师督察指教,勖勉有加。如是者,三易其稿,积时月余,墨稿始成。一日悬壁,篆文列十五屏,高八尺,长三丈。峻师(即蒋维崧)观之,喜形于色。抚掌连呼:壮观,壮观!”可以想见这座石刻的书稿,来之不易,一旦成书,老学者心中涌动的喜悦和快慰之情。
从写就书法作品到石刻竖立于千佛山,又历经了多年的时间。石刻完工之时,已经是2009年8月,蒋维崧先生已经于2006年仙逝。凝聚了他数年心血、反映他毕生所学的这座石刻,老先生生前竟未曾亲眼看到。刘绍刚在篆书《舜典》后记中写道:“峻师驾鹤仙去,不能亲见《舜典》刻石之盛。念及于此,不禁泫然。追思师恩,特记《舜典》书写经过,附为后记,以志永久。”其对恩师的缅怀之思和感佩之情,几代学者继承文化的坚持和付出,亦将随石刻长存于大舜耕作过的历山。
大舜文化的现实意义
大舜文化是大舜平生实践的结晶,它以“孝”为核心,几乎涵盖了中华传统道德的各个方面,因此,大舜可为今人在诸多方面提供精神营养。
比如,在家庭伦理方面,大舜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是处理复杂家庭关系的能手。舜的生母早逝,其父瞽叟娶后母,生了弟弟象。父亲、后母和弟弟都不怎么靠谱,屡次想杀害舜,均被舜巧妙脱逃。面对父亲、后母及弟弟的不仁不义,舜却始终以人子之礼侍奉父母,友爱弟弟,其孝行最终感化了父母。舜也因此被列为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之首。除个人讲究孝行外,舜履帝位后,还命契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天下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的五常教育,这种家庭伦理至今仍被人们推崇。
在社会道德方面,大舜也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耕于历山时,他把肥沃的土地让给他人;渔于雷泽时,把丰盛的渔场让给他人。他的行动也影响了周围的群众,大家都愿与他为邻,同村而居,所到之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种精神难道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奉献精神吗?
就职业操守而言,大舜也堪称典范。他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但无论干什么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而且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大舜曾驯服大象,用其耕田搬运;大舜精于陶艺,他制作的陶器既结实又饱满,这在当时可谓推动了“高精尖”技术的发展。时至今日,人们还习惯于把龙山文化时代的陶器称为“舜陶”,就足以表明他在改进制陶工艺上面所做出的贡献。大舜还精通音乐,他是箫的发明者,还把五弦瑟改进到二十三弦。大舜还吟咏诗歌,“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而他的这首《南风歌》也就成了中国传世最早的诗歌作品。
作为上古圣贤,大舜最为人称道的表现还是在政治道德方面。大舜执政后,非常讲究施政道德。在用人问题上,他选贤任能,“举八恺、用八元”,“流逐四凶”;在政治决策上,他能明辨是非,广开言路,“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妄人。”在对待民族问题上,大舜以道德和高尚的音乐艺术去感化、教化三苗民族“弃恶从善”,最终达到了“九族亲睦”、“协和万邦”的治理效果,是一位政绩十分突出的圣贤君主。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