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面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时间:2011-12-28 16:16来源:晚报文萃 作者:黄团元 点击: 载入中...
 据说,老舍1968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沈从文1988年也能得到这个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已故人士,已经逝世的他们便无缘在世界文坛最高奖中露脸。70多年来,虽然有过多位中国籍作家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然而揭晓时总是花落别家。
    于是有人说,这是评委会对中国有偏见;也有人说,不是中国人写不好小说,而是翻译成外文后质量不高;甚至还有人说,中国人不屑于得这个奖……是不是这些原因?我们不妨查查部分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的“户头”。视听他们的行言,也许能够从中找到些许答案。
鲁迅:“谁也不配拿赏金”
    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考察期间,曾对刘半农说,他想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知道鲁迅的脾气,便托与鲁迅关系更好的台静农告诉鲁迅。
    1927年明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值得指出的是,1973年出版的《鲁迅书信选》里的注释,把这封信的内容说成是“请鲁迅接受‘诺贝尔奖金’”。直到现在,还有文章引用说:鲁迅当年拒绝接受“诺贝尔奖金”!
胡适:名利有别两分明
    还是瑞典的那位斯文?赫定,1929年又将胡适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提名。他不是文学家,但据说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胡适那时是提倡文学革命的有功之臣,可谓大名鼎鼎。斯文?赫定为他提名,却要胡适将自己的著作译成英文。胡适的态度,在1929年2月26日前后的日记中可见:“……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我是不配称文学家的。”
林语堂:四次上榜皆“烟云”
    直到现在,还有人说中国文学不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变味"是主要原因。例如,胡适所说“脸皮”的“脸”,林语堂在一篇文章中就这样写过:“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为之,也不为过。”
    这段话中的“脸”,如果汉译英保持“原味”,的确难乎其难。不过,林毋堂被推荐的小说《京华烟云》,是他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林语堂的初衷,是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没有译成后,才仿照《红楼梦》,写出了《京华烟云》。据说,《京华烟云》使林语堂四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他没有得奖。
    有人传林语堂说过,他的作品不能获奖,是“西方看不懂中国文学”。
艾青:荣获提名不吭声
    1987年,澳门的官龙耀在《澳门杂志》第一期上发表文章:题为《提名中国大诗人艾青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篇文章有艾青提供的照片。又据周红兴在《艾青传》里记叙,还有西班牙的戈麦斯、巴西的亚马多,他们一致呼吁,“诺贝尔文学奖应当发给中国的艾青”!
    据北塔2008年9月10日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最近,艾青夫人高瑛女士在帮我(北塔)翻找研究资料时,偶然在一本艾青读过的书中,发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给胡耀邦一封信的部分抄件:“耀邦同志:我想提议提出巴金、艾青两人作为我们的代替人选,这样似乎更机动而适当。艾青在艺术上的成就和他在国际文艺界的声誉决不逊于巴金,其被接受的可能甚至还略多些。”
    关于艾青被“高层”提名一事,由于他本人低调,其夫人高瑛2001年出版《我和艾青的故事》也没有披露。以至于文学界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回事,更不用说圈外。
巴金:女儿言称不知情
    巴金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长,特别是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将他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本来就是实至名归。胡乔木和胡耀邦将他议定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毫不奇怪。在此之后,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在美华人作家组成的提名机构)也曾推选巴金角逐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主席团的王海龙,还从纽约致信作家赵本夫,称该团通过了致巴金的邀请函和致敬信,请他接受邀请,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巴金的女儿李小林和记者通话时,却说不知道这些情况。她表示,巴金即使获得提名,也决不会参加。她父亲早就说过,他是为中国人写作的,对获什么奖一点都不感兴趣。
钱钟书:幽了一默引火星
    钱钟书低调,但是1985年冬,女记者林湄通过关系,在北京采访了他,钱钟书称采访者“瓮中捉鳖”。当林湄问到诺贝尔文学奖时,钱钟书问他们是否知道萧伯纳的话。他以《围城》的诙谐调侃:“萧氏说‘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的危害更大。’当然,萧伯纳自己后来也领取这个奖的……”
    采访后,林湄写了一篇《“瓮中捉鳖”记——速写钱钟书》的文章,在香港《明报》上发表。不久,《香港文学》摘录了钱钟书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文艺报》又综合几家报刊的说法,于1986年4月5日在报眼编发了新闻稿。
    通过“贩买贩卖”,钱钟书成了大胡子萧伯纳。他给林湄写信说:我已收到三爪禾相识人的来信。一个说,“《文艺报》把你的话在那么显赫位置发表,是否你代表官方喉舌?”一个说,“你有资格获得该项奖金,发表了那席话于自己很不利,不客气地说,等于‘自掘坟墓’!”一个说,“你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先嚷葡萄酸!”
王蒙:平常心态对提名
    2000年后,王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消息风生水起。消息的来源也是美国的一个文学团体。那个提名小组曾做过民意调查,王蒙、巴金以90%以上的得票率名列前茅。据说,该提名委员会还将提名王蒙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信件,以及美国各界名人和团体支持提名王蒙的签名,寄往瑞典。
    不过,王蒙很少与人谈到自己被提名一事。2008年在重庆一次讲座上,王蒙表示应该理性对待诺贝尔文学奖。他承认,确实在1994年受瑞典科学院终身院士马悦然之邀,推荐五位中国作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这件事遭到诸多误解。王蒙现场澄清,他从未表示不参选诺贝尔文学奖。
                                      摘自《晚报文萃》2009/7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他们休息的事比天大
  • 居里夫人:坦然面对坎坷生活
  • 大人物,他们这样过年
  • 谢安从容面对桓温谈笑风生 巧言撤去埋伏的刀斧手
  • 高考失利他们依然上清华北大
  • 他们为何对中医情有独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