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辛亥革命算起,要不要过旧历年,中国人已经被反反复复折腾过很多次,如今,还有人说,”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
可是,一百年过去,该过的年还是要过。合家团圆,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过一个和乐年,不仅是走卒贩夫升斗小民的期盼,皇公贵胄、文人墨客、革命领袖,也概莫能外……
初一:毛泽东捐红烧肉
1935年2月4日是春节,遵义会议刚刚确立毛泽东为全党的领导核心,后勤部门想多弄点鱼、肉庆祝一下,但部队有十几万人,谈何容易?毛泽东也只分到一碗红烧肉、一碗米酒和几个辣椒而已。
但他舍不得吃,大年初一,他与其他领导一起去看望伤病员,捐出了发给自己的”年菜“.
在延安的每个春节,毛泽东都要在枣园小礼堂请村里老乡吃饭,老乡也都会携软糕、油馍、黄酒、麻糖等物来给主席拜年。吃饭时摆十几桌,每桌都有一位领导作陪,饭菜无非是些家常货。毛泽东给大家敬酒时总说:”大家都是我的邻居,不要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你们家做客!“于是家家都把家里打扫干净,等着主席光临。但每次毛主席去各家拜年总是来去匆匆,不吃饭更不喝酒。
除夕:周恩来用花生米待客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周恩来提出要和北京人艺演职员一起过除夕。那晚,周总理偕邓颖超同李先念、陈毅、王震等领导同志一道来到首都剧场三楼,剧院尽最大努力备了些茶水、糖果和职工自制的冰糖葫芦。
陈老总见状便问:”你们哪来这些好吃的东西哦?“当得知是上级为剧场特批的白糖和红果,每张戏票可买两串冰糖葫芦时,陈毅恍然大悟道:”哦,原来观众是为冰糖葫芦才来看戏的哟!“
那天总理特意从家里带来酒和花生米摆在各张桌上,这些东西在当时很珍贵,大家谁也不敢动。总理就大声说:”来,来,大家都来吃嘛!“一位姑娘伸手抓了一小把花生米,被一位老演员瞪了一眼,姑娘顿时红了脸,又送回桌上。周总理见状上前道:”哎,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一些嘛,这些就是送来给大家吃的嘛!“这才打破僵局,大家纷纷吃起来。
春节:张之洞当皮箱过
晚清名臣、湖广总督、”慧眼识得孙中山“的张之洞,过年时都是让部下拎着皮箱往外跑,去哪里?去当铺,把身边值钱之物送到当铺换俩过年钱。
武昌”维新“时的当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当两百两银子,不管箱子有没有东西、有什么东西。督署不久定会再用银两赎回箱子。总督典质,这就是张之洞演绎的清末官场奇闻。
张之洞平生最恨贪官污吏,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不贪敛民财。他一生对上不搞贿赂,对下不搞摊派。
张之洞迎来送往,俸禄往往捉襟见肘,没钱过年更是常有的事。一遇年关,张之洞就让幕僚暗暗将自己的皮箱等值钱之物送到当铺,换些银两,以解燃眉之急。由于年年如此,消息不胫而走,社会上出现了一句歇后语:”张之洞当皮箱过年---习以为常。“
张之洞不但不愿搜刮民财,也不愿多拿国家的俸禄。其为人处世,可见一斑。
春节:鲁迅连放三夜烟花爆竹
1933年春节,形势稍微平和一些,年底又得来一笔及时的稿费,鲁迅很高兴,所以对过年格外珍视:”盖如此度岁,不能得者已二年矣。“为庆贺”旧历除夕“,由夫人”治少许肴“,特邀老朋友冯雪峰和自己一家人同吃年夜饭。
饭后,53岁又多病的鲁迅兴致甚高,”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鲁迅原本很讨厌爆竹,更不燃放。这次却带着4岁的海婴,不辞辛苦爬上四楼楼顶,一连放了十多种烟花爆竹,在他多灾多难的生涯中,实属罕见。
1934年春节。除夕,鲁迅给同在上海的三弟周建人家送去火腿和玩具;正月初一收到母亲从北京寄来的1盒糟鸡和9件玩具。年初二那天,鲁迅写了一篇《过年》,充分肯定了过年及其习俗,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的”格外的庆贺“,”比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是:”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据《牛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