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帧1873年圆明园“残园”玻璃底片首“曝光”

时间:2011-12-28 14:01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昨天(3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里,观众被一百多年前的玻璃底片吸引。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0年8月4日第13版,作者:路艳霞,原题:《2帧圆明园“残园”百年底片首度“曝光”》

观众留言:曾经的辉煌铭刻在屈辱的记忆里

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台湾秦风老照片馆和东莞展览馆共同主办的“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昨天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冲洗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12帧一百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早期摄影底片)首次与公众见面。

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全部拍摄的是圆明园西洋楼群像,此次展出的2帧玻璃底片分别为“谐奇趣全景”和“大水法”,尽管拍摄于1873年,但影像清晰,观者无不感震撼。

据台湾收藏家秦风介绍,他辗转收藏来的12帧奥尔末圆明园底片,包括“谐奇趣南面、谐奇趣全景、谐奇趣音乐亭、谐奇趣主楼东侧面、谐奇趣主楼北面、花园门、方外观、海晏堂西面、海晏堂一角、远瀛观南面、大水法、观水法石屏风”,除了此次展出的2帧外,其余10帧还在台湾。

展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有的还进行局部放大洗印,建筑的巧夺天工、美妙线条都清楚可见,甚至树木的残枝败叶都历历在目。一位老先生仔细品味着每一件展品说:“看这些影像最大的感触是,曾经的辉煌铭刻在浸染着屈辱的记忆里,这是一种非常矛盾和复杂的心情。”《城记》作者王军则表示,这些图片非常清晰,它们所呈现出的细节,对他的研究太重要了。

此展在世界艺术馆展出后还将在东莞展览馆巡展。将于8月27日结束。

照片背后的故事

拍摄者奥尔末

最早为“残园”留影

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原为专业摄影师,大约1867年在厦门开设一家照相馆,后来放弃照相馆生意,转到中国海关工作,此后46年间,奥尔末始终维持原工作,先后居住在厦门、北京、广州、青岛等地。1873年,奥尔末任职北京海关时,拍摄了一组圆明园的照片,距圆明园被毁仅13年,就目前可以考证的圆明园历史影像中,奥尔末的作品是最早的,比托马斯·查尔德还早4年。

至于奥尔末如何拍到这些照片,有关专家考证说,圆明园被毁后,虽留有清兵看守,但由于西洋楼在圆明园内相对偏僻的东北角,守卫稀松,在京一些外国人常可出入,并将此作为郊游休闲之地,奥尔末也因此有机会拍照。

从事圆明园历史文化研究多年的徐家宁说,恩斯特·奥尔末去世后,他在中国期间收集的大量中国瓷器,捐赠给了家乡的罗默尔-佩利扎乌斯博物馆,成为该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在他的遗物中还包括12张玻璃底片,内容全部是圆明园西洋楼,对比托马斯·查尔德的照片,可以确定这组底片的拍摄时间早于查尔德拍摄同样题材的1877年。

发现者滕固

出书让照片扬名

奥尔末1914年退休返乡,1927年去世,他的遗孀将从遗物中找出的圆明园底片交给了在柏林工科大学教授建筑学的柏石曼。据徐家宁所说,1929年,一位名叫滕固的中国青年赴德国留学,学习美术史。在德期间他得知柏石曼藏有一组圆明园早期底片。

滕固反复游说柏石曼借出这套底片,柏石曼最终同意了。193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一书。徐家宁说:“此书共收录15图,其中图1是滕固根据奥尔末的手绘图纸复制的西洋楼景区平面图,图13是滕固友人于1932年所摄大水法残迹,图15是托马斯·查尔德所摄观水法旁钟形门,其余12张均由奥尔末的底片直接制版印刷。遗憾的是这批底片在运往上海途中受损,‘大水法’那张底片断为两半,在滕固的书中仍能看到痕迹。”

滕固在用完这批底片送还给了柏石曼,也许是柏石曼由于底片受损而自责,也许是其它原因,此后这批底片再没有示以世人。1943年,柏林在盟军的轰炸下几乎变为废墟,因此坊间一直传说这批底片在轰炸中被毁,而滕固所编《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一书的价格也因是奥尔末这批照片最后的亮相而水涨船高,甚至千金难购。而实际上,这批底片一直由柏石曼仔细保管,直到他去世。随后又开始辗转于世间。

收藏者秦风

将底片永久留在中国

台湾收藏家秦风是目前这批珍贵玻璃底片的收藏者。也正是他和他30人的团队,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让这批影像资料以展览的形式头一次在国内公开展出。

去年10月,日本一家名叫雄松堂的古籍书店给秦风发来一份资料,上面有早期圆明园影像玻璃底片的资料,这份资料一下撩拨起秦风的圆明园情结。秦风回忆说:“我当时真的吓了一跳,这不是传说中的宝物吗?而且这个传说已经有了60年。”

浓重的圆明园情结让秦风暗下决心要不惜一切努力得到这批宝物,2010年2月,日本古书商传来了完整电子文件数据,并附有证明现存玻璃底片的照片,而且说这些底片由一法国人收藏。秦风一再告诉中间商:“一定不要卖给别人。”后来,通过欧洲古书画商的接洽,并经过3个月的尽心沟通和筹措资金,完成了国际交易手续。欧洲古书画商为了确保安全,亲自携带文物由伦敦搭机送到东京。日本雄松堂书店传来的图片显示,玻璃底片被细心地用绵纸包好,放在特别设计制作的木箱里。2010年5月28日,秦风从东京带回了心仪已久的宝物。

昨天,秦风表示,当初次看到底片的影像资料时,他就已经有了办展的想法。“这批玻璃底片摄于中国,后来被带到德国,上海学者滕固又把它带回中国,后来又再送去德国,在欧洲的某一个角落静静地躺了77年。我做梦也想不到,现在这个接力棒竟然交到自己的手中,任何中国人都别无选择,只能尽一切力量发挥文物的教育和文化作用,分享于社会大众。”而至于具体动用了多少资金,秦风说,那属于工作上的秘密,不便于透露。(记者路艳霞)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好消息!流失海外百余年圆明园青铜“虎鎣”重回祖国
  • 北京圆明园回收流散文物逾八万件
  • 3D激光扫描技术为圆明园散落石块找“归宿”
  • 圆明园如园遗址考古发现设计科学的完整路网
  • 圆明园外最大违建群5月底拆完
  • 圆明园将启用一键寻人设备 定位精确度缩小至1米范围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