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明茂陵今年10月就要大修完工,这里埋着明朝最厚道的皇帝朱见深,是少有的“一帝三后”的合葬陵寝,也是传统相声里刘墉指责乾隆爷“偷坟掘墓”的“案发地”。茂陵已经整整封闭了18年,从乾隆之后就没大修过,而这次大修结束之后,将依旧谢绝参观。长期封闭的陵寝,让人备感神秘,从2009年7月开始,摄影师陆岗开始全程跟拍十三陵茂陵大修,至今已拍摄照片两万多张。通过这些珍贵的照片,通过陆岗与专家以及记者的勘察,本报今天为您揭示这座被尘封的帝王之墓。
明楼大修前很多木结构已损毁塌落(摄影:陆岗)
破碎的琉璃瓦(摄影:陆岗)
本文摘自:《北京晨报》2010年8月10日第A16版,作者:王歧丰,原题:《揭秘大明茂陵》
抢修200年首次大修
遍地是琉璃瓦的碎片,明楼上半部分的木结构损毁塌落,上边的朽木与琉璃瓦随时可能掉下来,这是一年前的茂陵。受风侵雨蚀已破败不堪,不及时抢修,将有坍塌之险。这是摄影师陆岗走入茂陵的第一印象。
据十三陵特区办工作人员介绍,去年7月中旬,茂陵保护性修缮在雨中启动。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原有材料能用的均不更换。其中,明楼和宝城修缮工作量最大。明楼上半部分的木结构损毁塌落比较严重,需要进行落架大修,工作人员会对所有构件进行拍照、标号,以求修复后的明楼最大可能地保持原貌。这是继清乾隆年间重修后,时隔200多年第一次大规模修缮。
此次茂陵抢修项目包括按清式复建恩门、整修现存台基,整修恩殿残存台基、规整月台、补砌残存墙体、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古建修复人员还将大修明楼、三座门,规整方城台面和马道,修复宝城墙,疏通宝顶、宝城两侧排水系统等。修缮工程已持续一年,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
探秘乾隆惦记金丝楠
穿过残破的恩门,踏着长有青苔的神道,仰望前面的明楼和宝顶。荒草、断瓦、朽木,让人不禁感慨,曾经的一代君王,金碧辉煌的陵寝,已几成一抔朽土。
昔日威严的恩殿已仅剩基座。这里本是后代祭祀君王的地方。穿过恩殿,可以仰望明楼。明楼的楠木斗拱虽然将要朽断,但仍可见当年巧夺天工般的高超技艺。斗拱以榫相扣,紧密结实,端口还有精美的雕刻。
野史里说,乾隆皇帝视察十三陵,看到茂陵恩殿里金丝楠木殿柱,便觊觎不已,想以拆旧建新为由占为己用,结果被大臣刘墉参了一本“偷坟掘墓”。在清朝,这可是“斩立决”的大罪。不能真把皇帝杀了呀,于是乾隆给自己定了个“发配江南”,这就有了他的第一次江南之行。这个传说,已被编成单口相声流传。
对于乾隆“惦记”明陵楠木的说法,200多年来一直在民间传说,“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但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据史料记载,乾隆修缮十三陵采用“拆大改小”的方案是存在的,确实剩余了一些木料,并被运出明陵。但这些木料被做何使用却已无从查证了。
地宫秘密或永远埋藏
穿过明楼就是宝山,也就是咱老百姓所说的坟茔。宝山由城墙围在里面,形成宝城。现在,宝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如果没有前面的殿宇和城墙,和一座普通的小土山无异。宝山的下面,就是神秘的地下宫殿。
据十三陵研究馆员胡汉生介绍,科研部门曾对茂陵地下陵墓进行过无创勘测。勘测结果显示,茂陵地宫形式与已发掘的定陵地宫基本一致,分为前中后殿以及左右配殿。面积小于定陵地宫。一帝三后的棺椁就放在后殿之中,摆放顺序应该是皇帝居中,三个皇后分列两侧。
胡汉生说,从明代至今,十三陵一直得到较好的保护,除了自然损坏和战争等原因损毁外,茂陵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茂陵地宫中的秘密也一直保存至今。“关于地宫中的具体情形,随葬物品,史籍中都没有记载。”胡汉生表示,这个秘密恐怕要一直保守下去了。从茂陵建完,到嘉靖皇帝将邵氏葬入茂陵,历经几十年,这期间属于明中期,国力还比较强大,珍贵的随葬品自然少不了。然而对那些珍贵文物的保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去打扰它们。
宝城内设两个方向的踏垛,可上登宝山,这与十三陵其他各陵均不相同。宪宗晚年寻求成仙之道,留有两条踏垛,是否有意打造登天之路?胡汉生认为,其实修两条登山之路也并无特殊含义,只是方便向宝山上运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