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电影《辛亥革命》在长春市举办的第七届东北亚博览会上亮相,并被一家美国电影公司购得海外版权,负责影片在北美地区的发行。9月23日起,《辛亥革命》在全球上映。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文化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并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电影,以及各种文化作品和产品通过不同渠道、载体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多姿多彩、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中国电影近年来一直在加强海外推广。2010年,我国在境外举办了100次中国电影展,展映国产影片578部次。中国电影展映活动所到之处,均产生热烈反响。
大银幕上闪动的身影和画面正向越来越多外国人讲述中国的故事,帮助人们了解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中国。
图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样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作为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领头羊”项目,“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已有5年,累计助推近2000种图书走向海外。
2009年,国新办又推出了这一计划的加强版“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10年,这一工程资助373种图书“走出去”,涉及9个国家和6个文版。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高级顾问安德鲁认为,对于图书而言,当前的中国和世界共同选择了国际化,通过文化交流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让图书成为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推广中文将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
据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统计,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设以来,截至2011年5月,全世界已有101个国家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已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深刻内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孟柱亿说,今天的孔子学院已经超出了作为交流和沟通工具的语言学习层次,是学习和认识孔子思想、谋求共同发展的象征。
今年9月,欧洲大陆的柏林、维也纳到莫斯科,涌动着一股“感知中国”的清泉。
在《亲水之城——青岛图片展》上,柏林市民亲切感受这座中国海滨城市的百年沧桑;在《生命·阳光》杂技晚会上,维也纳观众向广东杂技团演员报以长时间热烈掌声;在克里姆林宫大剧院,《长白神韵》的歌声舞影令莫斯科人如痴如醉……
自1999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先后在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举办了以“感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这扇“文化之窗”,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
2011年1月,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上开始出现众多中国面孔。来自中国各地的59个人物在《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中一一亮相。虽然每人在片中平均只出现一秒,但却生动传达着中国的形象。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说,这一“国家广告”的投放,好比是启动了一个按钮,中国正试图在外部世界的语境中说话,去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
而在这个有着“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广场上出现的还有更多的中国元素。
今年8月1日,伴着纽约迎来的新一轮朝阳,时报广场一块大型液晶“中国屏”也随即亮了起来。这是由新华社全资子公司新华影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租用的大型广告屏。屏幕上不断闪动的“中国信息”吸引行人驻足观看。
专家认为,在不断加快的“走出去”进程中,中国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中国已经进入“国家形象”的觉醒期,而要实现国家形象更大程度的提升,还需要中国付出更多的努力。
“国家形象宣传片只是中国形象表达的沧海一粟,实际上,中华伟大文明、文化的传递还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说。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