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渔猎文化记忆(3)

时间:2011-12-28 01:15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居住在黑龙江、混同江(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后至伯力江段)流域的渔猎民族所使用的渔猎工具品种繁多,渔猎技艺也相当娴熟。早年这一带捕鱼的网是用椴树皮、柳树皮、黄芹和螫麻草等野生植物的纤维编织而成,后来这里的渔猎民族学会了用麻来织网编网。

  杨木雕船和桦皮船

  东北渔猎和交通中使用得最早的船只是独木舟。从前,北方的赫哲人用一整根杨木凿成一丈多长,有翘头的独木舟,名为“杨木雕”船,赫哲语为“敖拉沁”,这只能乘一个人。后来又出现了“桦皮快马”船。

  这种船叫“乌末日沉”,是把整张的桦树皮成筒扒下,固定在事先串好的桦皮船“骨架”上,船便成了。这种船的船体非常轻,一个人可以扛着走来走去,另外这种船可以在水少的江汊子、河湾子一带通过,不用绕弯走很远的路。但这种桦皮船最多能载二三人,不能运载重物,但叉鱼时是最得力的船只。

  18世纪末期,赫哲族中又出现了“吉拉”,这是一种载重桦皮船,船体大,是用松木做的“骨架”,划行时速度快、体轻、摩擦水面声音小。叉鱼时,等鱼发现时,叉已飞出。但远航时,得十多个人划桨。

  到了民国初年,北方又出现了一种叫“三页板”的船,又称“舢板”,赫哲语为“滕木特克”。这种船大梁中间有桅杆眼,可以竖杆、拉风帆和挂篷用。这种船是下鳇鱼钩、打大网、载运货物的最好的船只。

  后来,从松花江上游的汉族渔民中传来一种“划鞋”,两头有尖翘起,似鞋形,外壳涂油漆,船身长二丈三尺,在船中间的“船迷子”(船面中间)上,覆盖“跨子”(船盖),这样既可挡雨,又免得江水灌进舱中,有的用白布做“二篷”,代替“跨子”。如雨天或夜晚回不了家,可以供两个人在里边歇宿,把“二篷”盖在上边或撑起来,以御防风雨严寒,

  这种船前边的第一隔为“鱼舱”,专门堆放捕来的鱼产品;第二隔为桅舱;第三隔为大舱(就是睡觉的舱);第四隔为火舱(饭舱、烧水等处);第五隔为脚舱(是划棹板的人站立之处),划前桨的人视风的情况来选择立脚点;后边划双棹板的人,可使船前进,又可掌握方向。双方配合十分默契。这种船适合打网、下钩和远程运输。

  造船又叫“排船”。渔民们造一般的船就自己动手,如果造大型的复杂一些的老船,就要请“船匠”来。但请这些“船匠”造船,一般要备上酒茶,对他们以礼相待,有时甚至不用给船匠分文,只是要记着人家的恩情,年节去看看,或捕鱼归来别忘了送上些鲜鱼之类就行。


据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礼赞70年㊸:从提出双百方针到建设文化强国
  • 古丝绸之路给中国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
  • 文化程度是民国人重要择偶标准
  • “舌尖上”的历史
  • 谁是史上最抢手的女人?
  • 古代美食如何“有滋有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