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民族精神跳动的脉搏 军博抗战文物背后故事

时间:2011-12-28 01:10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核心提示:在军事博物馆陈列的抗战文物中,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点击进入下一页

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来源:资料图)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解放军报》2010年8月27日第12版,作者:王月中 王卫东,原题:《触摸民族精神跳动的脉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战文物背后的故事》

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折射灯塔的光芒

仰望高挂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合影》大幅照片,光影恍惚中,我感觉身材高大的毛主席仿佛站起身来,说话间,举起大手,有力地向前方挥去:“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

一支是武装的军队,一支是文化的军队,共产党要有文武两支军队。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主席用这样的话,论述文艺工作的重要性。

当时,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群英汇聚,百家争鸣。但一些作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进行文艺整风。

1942年5月2日下午1时多,延安文艺界名人——周扬、丁玲、艾青、何其芳、刘白羽、周立波、华君武、萧军……汇聚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楼,会议由此拉开帷幕。

5月2日、16日和23日共举行了3次全体大会。最后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做了“结论”,指出:“我们的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后与5月2日的开场“序言”一起整理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军博馆长陈士富告诉我们,《讲话》很快在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广泛流传开来。一大批适应抗战需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苦难的深切悲恸,热情地讴歌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英勇斗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讲话》的重要精神,不但在历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作为文艺界的长明灯塔,指引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前进的方向。

那天,天空一定是晴朗的。在中办楼外的空场,摄影师吴印咸拍下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1957年,他郑重地将照片赠送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68年过去,这张照片看上去依然清晰,让人怦然心动地怀想那个惊天动地的时代。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湖北“崖柏达人”耗资千万收藏崖柏传承三峡精神
  • 纪录片《讲究》呈现传统技艺:讲究的匠人从不将就
  • 2017鸟巢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即将开幕
  • 殷墟大遗址保护区内发现1800年前游牧民族特征墓葬群
  • 河南安阳殷墟保护区发现18座墓葬
  • 晚清扫盲教科书长啥样?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