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思明
考察当代纪实类报告文学创作历史现状,举凡堪可烙印“成功”二字的作品,需要满足三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重要的选题和宏大的题材;权威性文献性在场的真材实料;知识分子良知立场和作家的独立思考与独家发现。读了刘斌先生25万言的报告文学《崛起水晶城》,感觉作品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臻达。其敏锐之发现、灵秀之笔触和探索之勇气,赋予这部横跨建筑高科技与现代体育两个陌生领域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以独特而丰满的文体表现。缘此,我以为,称之为一部优秀的科技体育题材报告文学作品,当非溢美。
刘斌写作《崛起水晶城》,并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实为基础雄厚、准备充分:从北京来深圳工作十年,之前曾在北京一家中央媒体工作,其间采访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9年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还有幸现场观看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2001年北京大运会闭幕式。正是因为这些特殊非凡经历,数月前他接到深圳大运中心规划与建设指挥部电话,邀请其写作大运场馆建设报告文学。深圳是一座几乎天天都能见证奇迹的城市,值得书写的素材太多太多,倾其一生精力也写不完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作家,生活在深圳是幸运的。2007年,刘斌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深圳1号——深港西部通道建设实录》并获奖;2008年,他写作报告文学《红树成林傲海天——残友兄弟的故事》引起热烈反响。在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作家不能缺席,刘斌常以作家铁凝这句话自勉。写现实生活中重大题材,进行宏大叙事,无疑是个苦差事,个中甘苦,非过来人难得体会。笔墨当随时代,文与历史同行,这是一个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大运会即将在深圳举办,全新的大运场馆也已交付使用。以“深圳速度”加“深圳质量”建设这些伟大建筑,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报告文学《崛起水晶城》以审美艺术的笔触,成功呈现期间那许许多多震撼心灵、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作者采访600余当事人,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呕心沥血,扎实写作,终于拿出这部25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并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近期正式出版。毋庸置疑,大运会将会在深圳历史乃至中国、世界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关注体育赛事的同时,人们也许最容易忽略大运场馆的建设者们,难以看到他们用心血与汗水创造的一个个人间奇迹。也许,正是在此意义上,刘斌的报告文学写作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
就艺术审美角度看,作者采用散文笔法,揭示场馆建设全貌。在采访和写作中,刘斌对大运中心、大运村的价值、作用、影响、意义的认识也在步步深入。如果把大运场馆理解为一座座普通的场馆建筑,就太平庸和苍白,它们的诞生同这个时代有关,不仅仅是深圳发展中的里程碑式建筑,也是一座赖以体现国家精神的丰碑。通过大量采访,作家有缘认识了大运中心、大运村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深圳建筑工务暑,他们不愧为政府工程集中管理的铁军,他们在建设过程中提出的“精品、专业、高效、廉洁”口号在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丰富升华。面对大运中心、大运村的多年规划、建设历程,面对多个局(委)、多个规划、科研、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怎样编织出一张经纬分明、条理清晰的文字大网,怎样搭起结构密实、布局合理的框架,刘斌展露了一个作家的独特才智,他用诗化形象语言,举重若轻地建构起庞大的工程构架。多年记者生涯,较深的散文写作功底,以及不止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的写作基础,使得《崛起水晶城》的许多章节写出了精彩,展示了优美,如“钢铸辉煌写春秋”、“风光独秀大运村”等章节的叙事情节,人物形象,读之如入其境,人物呼之欲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诗与画的综合创造。一般写建筑容易陷入枯燥,大运中心一场两馆的设计风格令人倾倒,感染了作者,使他参透建筑是有生命的,不只居住和使用功能,还承载着厚重的精神和文化意义。作者非常喜欢建筑,多年来收藏上万张中外建筑明信片,拍摄无数建筑风光照片。建筑背后是一段浓缩历史,他深谙个中三昧,并通过个人的独特写作,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这段鲜为人知也不可复制的历史辉煌。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