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时代的质感与温度:现实主义回归荧屏了吗?

时间:2017-08-17 08:50来源:大西北网-半月谈 作者:彭卓 点击: 载入中...

 

    “去白鹿原,吃油泼面!”开篇一碗红火鲜辣的油泼面,让陈忠实老先生笔下的关中大地,在舌尖苏醒。画卷徐展,一段精耕细作的心灵旅程呈现眼前。随着电视剧《白鹿原》而“火”的,除了仙草牌“油泼面”、手工轧花机、兆鹏式长布衫,还有对现实主义回归荧屏的欢呼,对困境下现实题材影片成功突围的思考。


    悬浮于生活,如何触摸时代的温度?


    《白鹿原》《人民的名义》《欢乐颂》《小别离》《平凡的世界》……2016年以来,优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接踵登上荧屏。有观影者感慨,这些高质量现实题材作品接踵来袭,终于扯下了仙侠、武打的特效遮羞布,贡献了一场脚踏土地、透视时代的荧屏交响曲,给观众带来最真实的感动。


    文艺,以其独有的方式,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历史建构,折射一个时代的风骨。曾几何时,我们的文艺作品似乎离现实越来越远。满屏相似内容的仙侠情爱、奇葩宫斗,千篇一律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白日梦,让网友忍不住吐槽:“空心化的剧情,同质化的人设,塑料感的制作,网游水准的特效,靠美瞳颜色来区分人物的妆容,让人难有追剧的动力。”


    文艺脱节生活,爆米花充斥荧屏,幻想乌托邦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的消费引擎,纸醉金迷的“小时代”营造的虚假青春霸屏。与短时间高票房和高热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口碑与理念的层层坍塌,还有对这个时代的质疑。


    影视剧,是历史与未来的一扇窗,折射着一个时期民族的价值取向。当文艺不再触摸“一个民族的历史”,不再传递力透纸背的思考力量,又如何指望可以触摸到时代真正的温度与质感?此景之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着名编剧黄世英发声呼吁:只有回归现实主义,才是中国影视崛起的必由之路;编剧应有历史担当,用影像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生动讲述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切中热点的好作品,终究太少


    好在,时下影视没有始终悬浮,终究回落大地。据解放军艺术学院副教授詹庆生统计,2013至2016年间,全国各大视频网站播出的300部热门剧当中,当代剧154部,占比51%,远远超出占比29%的近代剧和18%的古代剧。由此看来,至少在题材上,中国影视艺术呈现面向现实转型的趋势。


    现实主义影视剧的热潮之下,也有智者冷静提问,为什么每一部优质现实主义作品出世,都会带来炙热关注,成为一时言谈的主角?因为稀缺,所以珍贵。有影评人一针见血指出:切中社会热点的好作品,终究是太少了。


    以《人民的名义》为例,尼尔森网联显示,这是10年来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也是罕见的以高官腐败为主题的连续剧。


    艺术是时代和民族之子。艺术理应效忠时代,创作者也应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不回避现实矛盾,忠实于现实生活。一代代影视人在拘囿和突围的往复努力下,我们得以通过荧屏反思历史与现实,构建起今天的精神与魂魄。


    今日中国,多项改革处于深水区,现实问题愈发复杂。对于身处其中的民众,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断变化,代际观念冲突不断激烈,这都是无法忽视的现实。好的现实题材影视剧,可以成为一面强有力的镜子,增加民众的思考力与行动力,将改革、普惠的阳光折射到被遗忘的角落,以正衣冠,涵养人心。


    对“现实”的尊重


    豆瓣高分背后,是看不到的寂寞与匠心。好的现实主义作品,离不开对“现实”本身的尊重。在《白鹿原》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中,为达到写实效果,所有主演提前近一个月进驻陕西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而为了拍摄“吃面”的场景,剧组准备了近2000斤面粉,全剧做了五六千碗面……


    “不为挣钱为作品。”对此,该剧艺术总监、主演张嘉译坦言,“有时你拍一部戏的时候,你知道不是在为自己,你可能是在给很多人一个交代,要对所有兄弟有个交代,要对所有等着这部戏的观众有个交代。”


    寻找浓郁的现实基础,深挖细耕下去,好的现实主义影视必然充满着力量。这些力量源自土地,夹杂着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有业内人士感慨,与老《西游记》《红楼梦》那个年代的班底相比,这年头愿意“磨”作品的真的不多,却“磨”一部“火”一部。《父母爱情》《老农民》《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琅琊榜》……佳作频出、备受好评的山东影视主创团队,就是一个网民口中的“处女座细节控”,其对于细节精准的把控,渗透到从剧本、台词到视觉、感官呈现的方方面面。


    《父母爱情》中,在物质紧缺的年代,孩子们知道妈妈买了桃酥后合谋偷吃,还把点心掏空保证包装完整,这个细节引起很多同时代人的共鸣;《琅琊榜》里,十几分钟的猎宫攻城戏,“蒙大统领”带领士兵们穿着近三十斤重的铠甲,跟着剧组“傻傻地”拍了7天……


    缔造“新现实主义”链条


    回顾中国影视界的扛鼎之作,无一不在彰显着人性与厚度,以现实主义的态度,闪耀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从早期的《高山下的花环》《庐山恋》,到后来的《北京人在纽约》《中国式离婚》《牵手》,再到近年的《老农民》《蜗居》,主创团队都对作品有着精准研判和把握,对中国社会予以深刻体察和独特感知。


    跳出方寸间,以《白鹿原》《人民的名义》为龙头的这些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承载着远比影视剧本身更大的意义--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现实主义相比,这些新世纪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场辞旧迎新的艺术“立法”,更是在中国又一次重大历史转折的时间点上,成为构建当代“新现实主义”链条的重要一环。


    这些根植土地、延宕深思的影视作品,在现实观照中融入激情,传播正能量,构建主流价值观,实现了由“小时代”到“大时代”的转变。为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路侃表示,这些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电视作品不断出现,既体现了近年来党中央文艺政策的积极导向,同时也是对大众需求的积极回应。


    荧屏的明天走向哪里?故事与时代自有其生命力。剧本的主角也许千变万化,各方人马唱罢登场,但万变之后,表述的内核始终如一:脚下的土地,头顶的天空。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陈忠实:倔强通透的书写者已经远行
  • 好莱坞编剧麦基:《白鹿原》导演“贡献”老婆很愚蠢
  • 陈忠实谈《白鹿原》:“活埋白灵”情节曾被误读
  • 作家方方谈《白鹿原》:没期待 电影拍成这样不易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