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明星不顾故事
李春天是一个工作上敢作敢当,遇到感情问题却喜欢往后缩的人。
宋丹丹气场无疑是最足的,透过微博也能感受她在现实中的睿智和直爽,这些都为她提升了印象,但在《李春天的春天》这个讲述大龄剩女的故事中,她固有的喜剧形象总是让观众出戏,再加上与角色年龄上的差异:宋丹丹1961年出生、李凤绪1962年、许亚军1964年,三位50多岁的人还号称大龄青年,并且以谈恋爱为主要事情,确实有点怪异。
但这戏还得靠她撑下去,所以委屈了故事也不能委屈人,剧情要扫清障碍为明星让路:第一集的开始,李春天在生日饭局上为自己许下一个愿望之后,整个故事都在为实现她的愿望而努力奋斗,剧情也放下顾虑和逻辑,为达成所愿改弦易辙,不求逻辑上的严谨,只求为李春天一个人服务。不管李春天处境如何,她都在踏踏实实地演着,这是她一个人的戏,她不投入,剧情就没办法赶路。但干扰又无时不在,父母的怪癖,事业上的波折,情感的危机,这些阻碍忽然无足轻重了,反倒因为无法入戏,情绪始终没办法跟着剧情走,等着剧情就把观众抛在后面。
如果说这一路的剧情始终为这个人憋着一口气,说不得也骂不得,那么结局的设置简直太过和谐与模式化,和谐是在于结婚的前夜,小庄竟能平静的退出这场苦苦追求的爱情,对于一个即将嫁入豪门的女孩来说,这种冷静和从容实在是异乎寻常的可怕;而模式化来源于两人在世贸天街一遍一遍的演擦肩而过,编剧应该是没有去过那里,否则不会写出这样令人发冷笑的场景,把这种过时的桥段当成一种浪漫并竭力表现,结局如此,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
剧名虽有好坏之分,但多数时候观众懒得去计较孰优孰劣,一般能望文生义就算合格,再有文雅修饰,词义衍伸,且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风格,便可算上等。但这并不表示片名无偷懒取巧之途,直接拿主角的名字做片名便是一种最高效的方法,既让观众说不上好来也不落话柄,简单,直白,不动脑子也不伤情怀。但以主角名义讲故事,对人和内容就有了要求,人物、故事必须有扛起整部戏的风骨和韵味,《李春天的春天》、《夏妍的秋天》、《傻春》,却似乎不尽如人意。
压不住阵脚的主角
夏妍就是受气包,在故事里受人指使,四处奔波。也许乍红不红的演员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压不住阵脚,是主演却不重要。
李念饰演的夏妍是我见过最悲催的女主角,她在这部戏里出镜就是为了被抢戏的:在家里,她的戏让姥姥和舅妈抢,出门则让同院的吕方圆和小娟抢,上班被李羽和武京秋抢,最重要的感情戏还要被秋天的父母抢。每个人都在剧中为自己的目的做规划,身为主角的夏妍反倒像是在到处串场搭戏。
剧情安排的也叫一个费劲,“见家长”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夏妍从一开始就和未来的公婆结了梁子,主角像是在向故事要戏份,连加班和换衣服引发的误会都给升级成了水火不容的矛盾,编剧是有多看不惯秋天的父母才把他们编排得如此不明事理,又是有多不上心,才始终不肯给两个主角安排一些能摆得上台面的戏份。
如果说《夏妍的秋天》在剧情的编排上存在太多漏洞,那么人物的刻画也极其失败,夏妍的舅妈出场时打电话:老公,我……我……我是雪梅,几十年夫妻打电话还要自报家门?女记者采访罗伯特,开口就是:嗨,老外!这种对细节的忽略让每个人物都有着异常的形态,要么打了鸡血似的情绪激昂,要么冷漠无理,生生把主角挤成了龙套。
思想过时傻得离谱
傻春傻得有点离谱,她忍辱负重又大义凛然,她含辛茹苦、一切为家庭,永远没有自己。
如果倒退三十年,《傻春》一定会是一部红遍大江南北感动万千家庭的好片子,可惜,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部电视剧的存在都令人生疑,更不要说认同和感受导演向外传达的错乱的精神理念,让人吐血的剧情也无法让观众与剧中人的悲喜跌宕产生共鸣。
第一次对片子产生拒绝的心理是在母亲发现少了一个苹果之后,父亲声严色厉地训斥子女“不允许说假话”,不是要否认这样的教育有什么不妥,而是无法理解这个家教甚严的家庭里,父母和弟弟妹妹都直呼“傻老大”的现象:一个知书识礼教育儿女不能说假话的人却不教育他们讲礼貌尊重家人,这是一家子什么人?像这样故作姿态又矛盾重重的地方比比皆是,想必也是导演过时的价值观与现实的碰撞吧。
而导演太急于树立一个看着傻做起事来也傻但最后又比所有人都正确的“偶像”出来,于是让更多的人跟着傻了起来,吕丽萍扮演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透着“傻春”是她亲生的特质,时不时的跟自己丈夫撒娇来挑女儿的毛病,看着忸怩的吕丽萍,不知道的以为她才是傻春呢,还有采芹,她的出现简直就是和傻春比傻,可惜了采芹身边那些和她认认真真交流的人。故事的最后,不无俗套的结局和三十年前的电视剧毫无二致,当真是戏傻人更傻。(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