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三赴上海

时间:2011-12-27 18:17来源:纵横 作者:荣宏君 点击: 载入中...
  《纵横》杂志2009年第3期刊登了金宝山先生撰写的《绘画大师吕凤子》一文,文中写到吕凤子与徐悲鸿的交往,根据我了解的情况,事实并非如此。我为撰写《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一书,查找了诸多史料,特别是《悲鸿自述》和王震先生的编著《徐悲鸿年谱长编》等书,均未有金先生文中所提之内容。吕、徐相识是在1927年徐悲鸿欧游归国之后。金先生文中写到1918年徐悲鸿受蔡元培之邀北赴旧都出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也不属实,真实情况是徐悲鸿恩师康有为先生写信给北平的弟子罗瘿公,嘱他帮助徐悲鸿谋留学法国一事。徐悲鸿到北平后结识了华林,经由华林介绍,徐悲鸿得识蔡元培先生,才有了后来应聘北大画法研究会的经历。本文所写,即是徐悲鸿先生三赴上海的一些情况,并请教于方家。 
   
  一赴上海 
   
  在徐悲鸿早期的传记中,很少有人提到这段经历,直到我读了20世纪30年代《良友》杂志上刊登的《悲鸿自述》一文后,才对徐悲鸿一赴上海稍作了解。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1895年生于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徐达章是方圆百里有名的画家,徐悲鸿自小就与翰墨结缘。徐达章先生有一幅著名的《松荫课子图》,画中少年正认真读书,旁边老者手持羽扇在少年身后凝神谛听,整幅画形象逼真地刻画出幼年悲鸿发奋攻读的情景。 
  徐悲鸿虽非生于大富大贵之家,但渔樵耕读、诗书传家的门风却也使少年悲鸿生活得多姿多彩,后来徐悲鸿的父亲忽然病重,作为家中长子,徐悲鸿开始挑起生活重担。由于他绘画才能出众,小小年纪便名动乡里,常为亲朋好友作画,父亲卧床养病。17岁的徐悲鸿分别去宜兴初级女子师范、始齐小学、彭城中学应聘国画教师,均被录取。于是悲鸿开始身兼三职,在三个学校之间来回奔走,往往是天蒙蒙亮便开始动身,每日奔波近百里,常常数过家门而不入,生活使少年悲鸿开始体味人间的世态炎凉。 
  当时正值1911年,辛亥革命的思潮暗流涌动,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镇,传播新思想的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江苏宜兴靠近上海,所以能够在较短时期阅读到上海的报章杂志。 
  一天,徐悲鸿在一份《时事新报》上读到一则征稿启事。兴之所致,就给报社寄去一幅新作——《时迁偷鸡》。《时事新报》是中国最早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主持人张元济,清末秀才,一位开创中国出版业的元勋。张元济在一大堆画作来稿中,看到了《时迁偷鸡》,觉得这幅画非常有趣,画中的人物乡土气息浓郁、鲜活,他非常喜欢,于是大笔一挥,给了这幅画二等奖。这个小小的奖项如同暗夜里的烛光,照亮了徐悲鸿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之路,于是上海那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开始召唤少年悲鸿。1912年的一天,徐悲鸿第一次迈出了宜兴这块土地,来到大上海。据《悲鸿自述》中说,他第一次看到真的虎豹,并亲眼目睹了大上海的繁华与兴盛。这一次到上海,按今天的看法只算作一次短暂的旅游,并非金宝山先生文中所讲,经友人介绍认识了吕凤子,并向他学习西洋画,徐悲鸿的求学是从第二次到上海开始的。 
   
  二赴上海 
   
  1912年,从周湘布景画传习所结业的刘海粟再次来到上海,与好友乌始光谋划未来。时值洋务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之时,西学东渐,尤其是青年一代对民主科学及新文化的追求异常强烈。政体新旧变幻,新思想新文化次第涌现,诸多教育机构、文化团体也开始粉墨登场。刘海粟、乌始光等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开始在《申报》上刊登广告。第一次招生广告刊登于1913年1月28日,末次招生广告为2月16日,招生广告说“专授各种西法图画及西法摄像、照相、铜版等美术,并附属英文课。讲义明显,范本精良,无论已习未习,均可报名。”正是看到第二期的这则广告,徐悲鸿决心到上海学习西画。 
  由于资金有限,上海图画美术院办学伊始,异常简陋,教学也极不严谨,徐悲鸿所报的是图画院的选科,教学效果更不理想,师资力量也非常薄弱,甚至一次课堂上老师竟拿徐悲鸿的几幅习作做讲义,徐悲鸿看自己实在学不到什么东西,两个月后便选择不告而别又回到了宜兴,继续担任彭城中学和宜兴女子师范的图画教员。 
  徐悲鸿二赴上海求学以失败告终,但理想的火种已在他心中开始点燃,对新生活和新艺术的追求使他不再可能囿于一乡,于是就有了1915年的三赴上海。 
   
  三赴上海 
   
  1914年,徐悲鸿19岁,父亲病故。徐家家徒四壁,连父亲入殓的丧葬费都凑不出,于是他写信向一位做药材生意的长辈借了20块银元。在《悲鸿自述》中,徐悲鸿写道:“先君去世,家无担石,弟姊众多,负债累累,念食指之浩然,纵投身何济……”由此可见,徐悲鸿心情之沮丧和生活的无助。1915年夏天,徐悲鸿决定辞去教员一职,到上海半工半读,寻求提高自己绘画技艺的机会。 
  临行前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授张祖芬先生赠句于他:“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句话影响了徐悲鸿的一生,也是徐悲鸿从艺做人的真实写照。 
  徐悲鸿到上海后,经同乡徐子明教授的介绍,得识复旦公学校长李登辉。尽管李登辉很欣赏徐悲鸿的画,但看他形容消瘦,面相较小,就对别人说:“此人完全是一个小孩,岂能工作。”因此拒绝为徐悲鸿提供工作的机会。 
  徐子明教授又介绍徐悲鸿去找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恽铁樵,盼望能找一份为杂志内页画插图的工作。谁知找这份工作也是一波三折,虽然工作最后也没有落实。但他却因此结识来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好友黄警顽,并与黄结成了一生的朋友。在黄警顽的热心帮助下,徐悲鸿不但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而且还得识了上海布景画传习所的著名画家周湘,黄警顽在《记徐悲鸿在上海的一段经历》的文章写道:“那时,上海有一位名叫周湘的油画家,是江苏嘉定人。周湘看上去还不到50岁,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一见如故,畅谈了一个下午,第二次拜访时,他带了自己的8幅中国画和西洋画,周湘很赏识这些作品,说表现技术已经具备成功的条件,只要再下苦功,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成为一鸣惊人的画家,周湘对欧洲美术史、法国和意大利的各派绘画大师的生平和作品都非常熟悉,谈了很多,他让徐悲鸿欣赏了他的收藏和历年作品,使这位青年人大开眼界。”周湘后来曾把一套四本的西洋画册送给徐悲鸿,正是与周湘的交往使徐悲鸿心中萌生了学习法文,去欧洲留学学习西画的愿望。 
  正是徐悲鸿第三次赴上海,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徐悲鸿在这里结识了康有为、陈三立、蒋梅笙等社会贤达,从这里出发到法国留学8年,完成了他人生的重大转变,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领导地位,并成就了一代美术大师。时至今日,其艺术成就依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上海菜农之子成协约国英雄
  • 民国上海滩一骗子骗走警官半生积蓄
  • 徐悲鸿的败诉官司
  • 鲁迅曾不满在上海生活成本高
  • 周涤钦曾走街串巷宣传抗日 徐悲鸿画《马》相赠
  • 徐悲鸿状告造假者任仲年败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