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里记他平生不写私人信件,没朋友,与亲戚也不往来。他流传下的文字,只有早年的一首短诗和晚年的一篇家训,其余全是奏议。
包公的人格很了不起,是刚严峭直的典范,政治上所有言行皆出公心,私德也修饬得一无破绽,里里外外立于不败之地。
但从常识可知,人是不可能这样完美的。北宋时唐风未灭,人们还算开朗,不大遮头护尾,所以那些文人兼官员,虽栖宿不同,心事大略可知。但包公是个大大的例外。欧阳修疏论包拯之接受三司使的任命,说道:“心中藏于中,而人所不见;迹者示于外,而天下共瞻。”他是说人心隔肚皮,评价一个人,可信赖的还是他的作为。不过,如果得不到情感的线索,一个人的作为,或为迷雾所隐,或为光芒所掩,也会含糊起来。
宋祁有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包拯抨击宋祁的理由,是他知成都时多游宴,蜀人不满他的奢侈。比起哥哥宋庠,宋祁确实生活铺张,但当时文官游宴成风,若以此为罪,朝廷要空去一大半了。
另一位被包拯攻击的是张方平。此人天性豪迈,颇有才干,只是一生未得伸展。当时京城某人拍卖家产,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购得一处房屋。包拯立加弹劾,说他“无廉耻,不可居大位”。
包公的心事不为人知,是否应归罪于文献失传呢?王安石和包拯一同受过欧阳修的荐举,还曾是上下级,多少总有过从,但整部《临川集》,竟无一字提及包拯。幸好有位吴奎,和包拯亲密,给他撰过墓志铭;另一位张田,自称门下,给奏议结集。若无这两人,包公的形象,便只剩元杂剧中的了。
最奇异的是,包拯不笑。当时流传一句话:“包公笑,黄河清。”史籍未曾记载包拯有类似面部神经麻痹之类的疾病。但不管为什么,一个不会笑的人,无论多么值得敬佩,也很少有人会喜欢。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