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山,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是中央警备团的一位老红军,是没有立过功的功臣。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甚至他的名字也无人知晓,只知道他是个哑巴。为了弄清北京卫戍警卫部队历史上这位特殊身份的人物,笔者先后采访了北京卫戍区的一些老警卫工作者。哑巴这个人物在他们的语言中渐渐变得丰满起来。
长征的时候,红军到达四川某地,由于不识路,想找一些向导引路,而当地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都躲了起来,好不容易碰上了一个只会“噢噢”叫的人,以为他是装哑巴的奸细,怕暴露部队的行动,就带上他。后来,发现他确实是个哑巴,而不是奸细,于是红军决定放他回家。可这时哑巴已经离开家乡一二百里了,并且不知道回家的路了,于是红军把哑巴留下了,让他背行军锅。这样,哑巴就成为了一名正式红军战士,并开始跟着红军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哑巴背着行军锅跟随红军爬雪山、过草地。1937年1月,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进驻延安。4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警卫营成立,担负保卫党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警卫任务。哑巴成为中央军委警卫营第3连炊事班的一名挑夫,同时还负责喂马、烧火等工作。1942年10月20日,哑巴所在的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共中央警备团(对外称18集团军司令部警备团)。开始哑巴在中央警备团第5连炊事班。没多久,哑巴调到了中央警备团团部炊事班。
哑巴在延安整整待了13年。这13年里,他用自己的肩膀为中央警卫部队挑水无数,流下了无数的汗水。每天早上,战士们起来出操之前,哑巴已起来挑水、扫地、淘米做饭;晚上,战士们按时睡觉了,他还在磨豆腐,做豆浆,尽量改善战士们的伙食。通信班的战士外出送信,他总是把饭菜搁在锅里热着。战士们无论什么时候回来,都能立马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中央警备团的老人们回忆说,在延安时,有的战士调皮,画个大圆圈,吐口水再踹一脚,逗他。哑巴把桶扔了拿扁担,做出要揍人的样子。但哑巴见到张思德,老是伸出大拇指,夸他好。张思德只要有空,就帮哑巴挑水。他俩还以哥弟相称。
后来,党中央进行大转移、横渡黄河,进驻西柏坡。哑巴又背着行军锅,参加卫戍石家庄,然后来到北京。在石家庄的时候,武警总医院原副院长、当时中央警备团卫生队的卫生员刘国忠与哑巴接触较多。他说:“1948年6月,哑巴随中央警备团进入石家庄,参加城市卫戍工作。哑巴除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每天给驻地的老百姓打扫卫生、挑水。后来,部队撤离的时候,当地老百姓感激地说,感谢共产党培养了一支这样好的部队,连哑巴都教育成这样了,真是了不起!”
到了北京后,哑巴所在部队机关最开始是在香山,后来又进驻公主坟。因为到了大城市,有了自来水,炊事班也开始烧煤,根本就用不着挑水和烧火了,后来连马都没有了。20年来,哑巴没有停止过挑水等工作,这一停下来使他极不自在,于是他整天吵着要干活。实际上当时哑巴应该是40多岁的人了,还有冠心病。当时师长刘辉山特别照顾他,给他联系了大连一家荣军院。但哑巴去了不到半个月,就吵着要回北京,原因是闲不住。回到北京,哑巴又找刘辉山,要他给自己安排工作。师领导考虑到当时营区有一片荒地,准备开发成两片果园,栽桃树和苹果树,决定让哑巴来经营果园。哑巴听说这一消息,高兴得不得了,当即就来到果园,把这里当成了工作场所。
果园里有了果子,自然吸引了家属院里的孩子们。孩子们一放学,就围着这园子转,总想折腾几个果子下来。哑巴明白孩子们打的什么主意,盯得更紧了。一日三餐打完饭后,他就急匆匆地端着饭来到果园,四周转着。只要遇上哑巴有事,或者是打饭的时间,孩子们就会一窝蜂地跑到果园里。等哑巴赶到时,孩子们又一窝蜂地跑了。哑巴一看掉在地上的果子以及树叶,急得“噢噢”叫。他经常比画着告诉孩子们,这果子是公家的不能摘。
1955年授衔时,哑巴看着人家都戴上了军衔,心里着急得不行。一次,他拍了拍刘辉山肩上的少将军衔,伸出了大拇指,然后又指了指自己的肩膀,伸出了小拇指。刘辉山深知哑巴的心情。他向哑巴比画着“说”,不要着急,会给你授军衔的。没多久,师领导对给哑巴授衔一事进行了专门研究。师领导认为,哑巴是师里的老红军之一,虽然他不是一线指战员,但一路走来,也是劳苦功高。最后师里决定:给哑巴定个排级,授予少尉军衔。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