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陇上书画家朱克敏

时间:2011-12-31 23:11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黎泉 点击: 载入中...

清代陇上书画家朱克敏

黎泉  

兰州晨报  

  
       自汉代以来,位居古丝绸之路重要地段的甘肃,成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要地。昔日的辉煌在文化艺术上发出了光芒四射的光辉。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西汉时期,国家的空前统一强盛,经济的繁荣发达,人民生活的稳定,文化昌盛,这一切必将在各个意识形态领域里反映出来。尤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灿烂的一个时代。汉武帝凭借前期所积累的财富与汉景帝所完成的全国统一,对外加强交流,对内有所创建,造成军事文化的极盛时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政治、经济的发达强盛,造成了文化的繁荣,我省的敦煌就孕育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草圣———张芝,以及索靖。此后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皆有杰出的文化名人相继问世。清代的朱克敏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的书画家。

  朱克敏(1792年—1873年),字时轩,号游华山人、凤林山樵,晚号太华山人,颐道人。甘肃皋兰县人。

  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自幼攻读经史,博览群书,书画俱佳,长于诗文,在陇右颇负盛名。清代以来流传于世的书画作品甚多,除甘肃境内,外地也有所流传,在北京故宫的书法藏品中也有其佳作,多受世人瞩目,尤其在书法上所下功夫甚深,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最有创建的当属隶书。这与其所处的这个时代相一致,打破帖学垄断,顺应包世臣、康有为上溯六朝碑版以及秦、汉、魏、晋金石文字,下承碑学大兴的“碑学期”时代,加上他勤奋钻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朱体隶书”。

  朱氏所处的时代适逢“康乾盛世”,这一时期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其与汉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贞观之治”皆为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并开“博学鸿词科”倡导古文化,给文化也带来了生机。清代的泛古思想导致文化艺术的全面拟古与观念的泛化,当然,作为地道庶民艺术家的朱克敏,也无法回避这个现实。对于文人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冷漠局面的标举与崇慕,也无法改变日渐窘迫的生活,朱克敏依然是家境清寒,聊以教书为业,一生致力于书画,仅以笔墨糊口,布衣过街牵驴行,满腹坦荡经纶事,却落得一个穷文人形象。当然这种低微的出身,并未阻碍其对艺术探索的步伐,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其对书画艺术的重新认识。历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古训一直贯穿着其书画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朱克敏的书艺靠自己的艰苦耕耘,不断投拜名师,博采众长,一步步地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在他的一首题菊诗中这样写道:“书画消磨四十年,三秦到处姓名传。而今再写辋川蔻,犹是秋风八月天。”可见当时秦陇一带对其艺术已得到认可,艺坛也推崇有余。据说左宗棠在兰州时,收礼只收朱克敏的字,它物一概谢绝。

  尤其是道光年间,幸遇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与朱克敏结缘,并倍加赏识,直至林则徐被贬伊犁召还代理甘陕总督,仍惦怀朱氏身世,交往甚笃。身为朝廷命官、封疆大臣的林则徐,赏识和推崇一介布衣朱克敏的才学和艺术,使得朱氏声名大震。

  朱克敏的书法,犹以隶书为最,取法庄严浑厚的《衡方》、《阁》、《三公山》、《校官碑》等,加以自由豪迈的《石门颂》,优美秀丽的《曹全碑》、《乙瑛碑》。其笔法多同于邓石如。以其个人的审美趣味来改造隶书,发展成为自己气魄博大的风格,它不同与郑板桥的“七分半书”,也不同于伊秉绶的“八分”之体,以其自身的阅历、身世、才学凝结的心智,追求一种雄括、含蓄、静穆之美。

  在其隶书“活计敲诗读画,生机养竹听松”一联中,透露出一种恬淡与闲适,如“养、计、诗、读”等横画的纤细与“生、活、听、画”等字线条的粗细对比中,可看出书家“无意于佳”且“随处立真”的自然心态。代表了其书法成熟阶段的风格,具有其作品的典型特征。四围方整,不斤斤计较于隶书的蚕头燕尾,体势茂密充实,稳健平直,具有较强的魄力,二边行书落款,回转盘于隶书两边,和协相融。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博大的气魄表现出的不是优美而是壮美,犹如孟子所肯定的神奇意境:“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这幅隶书从其落款可以看出是其晚年八十二岁时所书,可谓是“人书俱老”,在形式上以一种粗犷、激荡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魄的审美感受。

  同时,在朱克敏的真书、行书、草书作品中,也能感受到这种激荡人心的心理体验。其真、行、草书作品均受时风所致,追求汉唐雄风。清代包世臣在《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中写道:“真书虽不入晋,其平实中变化,要自不可及。”朱克敏的真书有六朝气象,力追真率,无丝毫做作之气。观其册页《坤象》篇,体势开张,左高右低,欹侧取媚,端庄安详,意与古会。行、草书作品稍逊于隶书,取法高古宏阔一路,清健雄奇,直追颜鲁公,尤于《争座位稿》用功备至,曾反复临习,深得其笔法三味。作为书法家的朱克敏,不仅上追魏晋两汉碑版刻石,而且下及宋元明清诸法家名帖,对“宋四家”苏、黄、米、蔡诸法帖作过认真的临习与研究,力争如《书诀》中所云“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稍间断,永存乎生意。”书法作品中无喧嚣气,无世俗气,作为一介布衣书生,这一点犹是难能可贵的。

  朱克敏的绘画,多以水墨花鸟画见长,间写山水、人物。由于清代绘画相对统一在“四王”和“四僧”为基调的美学对峙上,体现出一种清新的世俗生命意味,由于石涛画学系统的确立,最终使得中国绘画学思想体系的全面营建成为可能。

  在这种情境中的朱克敏,一方面无法回避作为古代文人对于绘画的基本认识,“文以载道”、“画为心声”。因此,绘画作品多言志、抒怀,表现出文人画的一般特征。所以说,朱氏的绘画属于文人画的范畴,基本上是以学养涵天机。另外,在其绘画风格上,对于民间绘画的借鉴多以表现绘画意象,同明清大多数画家相一致。

  由于清代整体绘画风格呈现出一种萧条淡漠之气,这种以精神层面来提升技术技巧的方式是清代绘画的一大特征。朱克敏的绘画,从本质上说是以绘画实践回应这一特征。在花鸟画中,朱克敏选择了菊花作为喻象来表现绘画意象,晋陶渊明笔下“秋菊有佳色,哀露缀其英。”以其“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袁山松《菊》)的秉性赢得历代文人墨士青睐。朱克敏的墨菊,以表现菊花的精神以自慰。多以水墨泼墨为主,用书法的线条入画,画中有书,书中有画。

  《颐园论画》中道:“惟文人墨士所画一种,似到家似不到家,似能画似不能画之间,一篇书卷名贵,或有仙风道骨,此谓之逸品。”朱氏墨菊,古质且新颖,似有沧桑的历史感浮现,傲霜凌寒,劲节华瀚。非有半世苦功而不能臻斯境界也。在题一幅《菊石图》中画家这样题道“一幅黄花一首诗,一诗一意自家知。花应笑我年将暮,我笑花开九月迟。

  ”画家达观自适的心态表露无疑。“介亭书法介兰亭,昆仲时轩笔砚馨。片纸如金人共宝,陇头松竹万年春。

  ”这首盛赞朱克敏、唐琏书画双峰并举的诗句,丝毫不能掩盖朱克敏对于艺术的毕生追求与探索,“山高云不遮,源远流必长。”谨以此文怀念朱克敏献身艺术、献身教育的一生。

  注:此文摘自《清朱克敏书画研究》一书(未脱稿)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针尖上潜心研究 方寸间超越自我
  • 陆志宏画作欣赏
  • 当代陇上四家书画展今日开幕
  • 清代陇上著名书画家唐琏
  • 陇上书画名家-范振绪
  • 陇原书法大家赵正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