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唐吟方
20世纪上半个世纪的书画家大都订有自己的润格,这是书画界沿袭已久的习惯。润格或木版或铅版,有些书画家则用手书直接制版。通常情况下,润单必有以下内容:推荐语、引言或介绍,所应的范围,价码。如单项书法,如书印两项,又如书、印或文章。如是单项书法,会说明书体、尺寸、字数;如是篆刻,会注明材质、朱白文、字数,有些印人对边款也视文字多寡收费。中国画也是,从样式、尺幅甚至内容作规定。相同的润格,在不同的书画家那里,含义可能不一样,有些完全出于实用,而有一些名为润格,制订者并没有把它当作润格看待,只作为摒拒世俗应酬的手段。而另有一些书画家订润格,则出于自我心理上的需要。
有些职业书画家、印人,订立润格的意图相对就比较简单了,开门见山,直接正题。让求艺者知道,书画家或印人接受范围、单位尺寸的价码、书体、款式等等,使求艺者一纸在手,对该书画家、印人的应接范围、价码了如指掌。
润格原本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可是在文人书画家的心目中,这是可以用来显示自己英华的媒介,于是心力所在,或精意结撰,或信手拈来,润格也就成了一种寄兴托物、可感可叹、随意发挥的文字体裁。在有一类书家或印人那里,润格的作用 与文学作品没有太多区别,可以盛载巨大的想象空间。
北京文史作家崔普权通过对民国时期书画家润格的考察,得出结论:那个时代订润格的人大致有五类。第一类是职业书画家,靠鬻书画为生计的。第二类原为官员,退役后挂笔单,他们的润格一般定得很高,不一定以此为生,但示人以“两袖清风”。第三类人还在官场,也通书画,既挂笔单又做官,因为在位,求者众多,以名养画,这类人的生涯最不俗。第四类学有专长,又艺兼众长,因不满时政,耻与流俗为伍,于是拾此“慧业”,借以保全名士的品节。第五类属于高士狂士一类,不修边幅,视金钱如粪土,寄兴于笔耕,虽订有润格,但完全超然物外,不按常规出牌,应与不应随个人心情而定,尽管技压群雄,由于他们的状态和职业书画家不同,他们应该是几类人里最特殊的人群。
从上面简单的分类里可以发现,在民国时期订润格的不光有书画家,一些在位和不在位的官员以及有声名的清流、名士也参与其中。
润格通常由南纸店代理,也有书画家不假人手,采取直接收件的办法。南纸店以经营宣纸、对方纸、元书纸、连夹纸等为主,还经营文房用品,印制笺纸等等。按行规,在南纸店挂单的书画家,按润格的总成要抽取一至二成的酬金,但那个时代的书画家都在自己的润格里注明“随封加一”的内容,这样原本要书画家给南纸店的酬金,实际上也由求画者负担了。有些书画家不写“随封加一”之类的话,另用“磨墨费”的名义顶替佣金。
南纸店乐于书画家来挂单,不说这项业务能给店主带来利润,还会因此带动南纸店的其他生意,如出售纸张、绫绢、代办装裱等等,客观上方便了顾客,又增加了南纸店的赢利机会。在北京、上海、天津这几个大城市,滞留的清宗室遗老遗少及下野的高官显贵,还有海外归来的巨商大贾很多,这些人中间,不乏翰林、进士,在社会上名声显赫。他们中的很多人,文化素养高,精通翰墨,虽已赋闲,仍应接不暇。有些南纸店意识到这里面潜藏着的商机。进入民国后,不再产生进士、翰林,他们成了过去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家里悬挂他们的字画,被认为是社会更替时期的一种文化时尚,因此社会需求量很大,南纸店通过各种渠道,打通关节,多方联络,为求艺者和各类名人之间搭建桥梁,成就了民国艺术史上的无数名人合作。名士们正好借此摆脱没完没了的笔墨应酬。南纸店在市场需求、书画家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大多数时候,订立润格要请名人出面。但其中也有伪假名家鱼目混珠者。余绍宋在1934年12月的日记谈到“有诸暨人蔡闻天者来谒,未见,自称是画家,其润格中介绍者首列余名。余殊不识,留一字相告谓:先行后告,真荒谬之甚者矣!”余绍宋的遭遇,是那个时代名人都会有的烦恼。不过,这件事也从侧面证实了当时盛请名人订润格的风气。
不知道这样的事是不是时有发生,有些书画家的润格就采用名人手迹直接制版,示人货真价实的同时,也为民国艺术史留下更加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样本。
除少数成名书画家自写润格,更多的由友朋师辈来执笔,还有以某团体的名义订立的,虽然出现的名目不同,目的是一样的,不是自荐就是荐人,自荐者如向社会写推荐书,措辞谦抑而恰到好处扬其特长。沙孟海1926年自订的润格即属此类。
沙孟海润格
(前略) 凡书:楹帖修四尺者银三元,四尺以上尺益二元。屏风四尺者扇银二元,四尺以上尺益二元。横幅称是。署书以字计,尺以内字二元,尺以外倍之,大逾四尺九倍之。碑版每百字十元,不逮百字视百字。盖额十元。卷册方一尺二元。便面二元。金笺益什之二。作籀篆倍之。童佣研墨之资什之二。
凡印:花乳石字二元,象齿倍之。过大过细亦倍之。水晶贞玉之属不应。
余年未三十,胸无墨气,赧颜粥文,必遘世訾。然索者既伙,辞之不获,而一文之成,动彻昏晓,其为艰苦,视上二者何啻什倍。夫夺作书治印之时以为文辞,而不获与作书治印同其劳酬,亦事之不平者也。书印约讫,殿以文约。
凡文:寿言哀之属六十元。传志百元。短章碎杂十元。
沙孟海订这个润格时还不到30岁,润格里涉及的书、印、文,即使是久负盛名的艺坛老手,亦不敢贸然以书印文三项同时面世,足证英年才高的沙孟海勃勃雄心,他晚年以一手高迈浑厚的榜书独步艺坛实非无由。
相对而言,陆和九这位京华名士的自订润格写得就直率多了。
陆和九书画篆刻润例(1941年) 润资先付磨墨费加二成,订日取件。
书例
小楷(五分至一寸)每字四角
中楷(一寸至五寸)每字八角
(六寸至八寸)每字二元
大楷 以一尺为限过一尺递加 每字四元
篆分隶草加倍
画例(略)
篆刻例
石印每字六元 牙印每字八元(黄杨木印同牙印)
铜印每字十元 竹印每字十六元
玉印每字二十元
扇股(粗刻一柄)三十元 (精刻一柄)五十元
砚台(粗刻一方)三十元 (精刻一方)五十元
代作诗文序联者另议价
附诗代启
时人瞎说我名家,艺术天才众口夸。若论价资比歌舞,赚钱不及纺棉花。
名家笔墨化云烟,一例缝穷只要钱。我亦为钱忙到老,惹人笑骂学时贤。
收件处琉璃厂各南纸店
……
陆和九的自订笔单没有铺垫,开门见山,润格后的“以诗代启”以自嘲的口吻说得干脆,虽负“名家”之名,若论价资“不及纺棉花”,故“一例逢穷只要钱”,其“画梅乞米”之举多少有点无奈。陆和九的这件润格令人联想到抗战时流寓西南的清华教授闻一多,薪水不敷家用,于是舌耕之余还靠笔耕刀耕来补贴家用。一张润格勾画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活的清贫与辛酸,润格文字记录了风雅外的现实。
名人以他们的社会地位、声望及成功的背景作保证,自多了几分权威、几分可信和几多响应力,号召力也非同寻常。他们是撰写“荐人”润格的合适人选。这一类形式的润格,无论对初出茅庐的艺坛新秀,还是久在艺场驰骋的老手,最为适用。简单的只写尺寸、幅式和价格,详细的则介绍作者种种看家本事及前辈同行的评价,从艺经历和出身背景等等。20世纪前50年这类润格最多见,报章刊登随处可见,是润格中最普遍也是最经久的样式,试举数例。
来楚生绘画篆刻例(1935年10月)
绘画 整张三尺二十元,每增一尺递加银四元。立轴视整张例八折。屏条每条视整张例六折。卷册每尺方八元。扇面六元。
篆刻 石章每字一元,牙二元,铜四元,晶玉八元。
王一亭 诸闻韵
潘天寿 樊羲臣代订
童大年书印润例(1934年9月)
童心安先生,名大年,精篆隶书,兼工铁笔,历五十载,名重寰瀛,近居武林,颐养多暇,研究金石,乐此不疲,凡慕先生手笔者,件交沪杭各笺扇庄、西泠印社均可代收,或径交杭润藩署宾宿弄六十号本宅。详细润格,函索即寄。
余越园 陈伯衡 同启
高野侯 邵裴子 邹适庐 项兰生
附录略例 堂幅六尺十二元,五尺十元,三四尺八元,屏条减半。楹联六尺八元,五尺六元,三四尺五无,扇册四元。石章每字朱文二元,白文元半,牙章加倍。墨费加二成。
以上两条润格刊登在1934年至1935年由著名书画家、学者余绍宋主持的《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颇可见出这一类短润格的特色,真是要言不烦,直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