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凌晨时分,喧闹了一天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地铁里却有一群人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他们身着荧光服,头戴安全帽,脚穿劳保鞋,背着二十多斤重的工具包,列队点名后进入灯光微弱的地铁隧道开始一天的工作。
“钢轨在地铁列车巨大的冲击下,每天都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线路巡检工马瑜说,为了不耽误第二天首班电客车的发出,每天凌晨4点之前,要完成所属范围内13公里的10多个大项综合巡检工作。多年的工作经验练就了他的“火眼金睛”,只需要用探照灯照一下,就能看出两条钢轨之间的距离是否存在微弱的毫米误差。
“为了保证两股钢轨的水平误差不超过4毫米,每6.25米就要弯腰一次检查钢轨的轨距水平。”马瑜一手握着手电筒,一手提着轨距尺,沿着钢轨的两侧巡视。线路钢轨的高低关系着行车的平稳和乘客的舒适感,所以他必须逐根测量,绝对不能马虎。每次检修要有数千次的弯腰,时间长了,他会直起身体拉伸一下,用随手的工具敲敲腰部,然后继续工作。马瑜说,检修所要用到的工器具,小到可以直接放进口袋,大到需要多人去抬。虽然工器具既大且重,但是工作人员测量的数据却精细到以毫米来计算。
王志海是马瑜的班组同事,从事线路巡检多年,他练就了一对“顺风耳”,只要是他经过的地方,“叮当叮当,叮叮当当……”的节奏不绝于耳,为此班组同事戏称他是“节奏大师”。一路敲敲打打,听到异响王志海便伏在钢轨断面处仔细查看,看到螺拴松了,他用扳手拧紧;弹条歪了,他用锤子扳正,时而弯腰拾起遗落在线路上的异物,走几步又习惯性地回头检查。“这种敲击既是上夜班时的一种陪伴也线路巡检中的重要‘诊断’方法,有些伤损出现在零件内部,单凭观察难以发现问题,因此要凭借丰富的经验,靠听巡检锤敲击零件后发出的声音,判断设备是否正常。别小看这敲敲打打,没有几年真功夫,就没有“下诊断”的底气。”
凌晨3点56分线路巡检全部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下班休息,马瑜和王志海要带领各自专业的工作人立即对所采集的设备数据进行分析,严格卡控每一个环节是否遗漏,拷贝数据后再一次进行回放筛查。
伴随着夜间劳动者的星辰渐渐隐去,东方破晓,天边微微泛起红晕,电客车从场段里一列列驶出,忙碌了一夜的检修工终于可以卸下负累,热水泡脚上床休息。对于线路检修工来说,最熟悉的就是夜里的星星和月亮,他们披星戴月地“把脉”隧道里每一寸钢轨、设备上的每一处数据。昼伏夜出是他们的特点,默默奉献是他们的担当,他们用无数夜晚地细致严谨、一丝不苟为地铁运营铺就“安全路”,为广大乘客铺就“快捷路”。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