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撂荒地托管记

时间:2022-05-20 20:10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载入中...
  时近晌午,李太平头顶草帽,手握树枝,小心翼翼地将一指长的大豆苗从地膜里拨弄出来。看到自家撂荒一年多的坡地冒出一排排新芽、重新焕发生机,这位63岁的老农由衷地开心。
  
  “庄稼人把土地当自己的娃,我把‘娃’托付对了人!”他说。
  
  
  李太平在复垦耕地上劳作。(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李太平家住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焦李村,这里的农田大多是“挂”在山坡上的山旱地,很难找出一块平整地。为了谋生,年轻人进城务工,山头陆续出现一些“嗷嗷待哺”的撂荒地。
  
  老李爱种地,但自从三个子女相继外出务工,他和老伴还要照料果园,实在力不从心,只得搁置“养”了40多年的两亩山地。看到地里长满杂草,老李心里很不是滋味。
  
  转机来了。2021年,天水市通过差异化奖补政策,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流转整治撂荒地,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将符合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范围。去年10月,焦李村也开始整治撂荒地。
  
  听说国家支持撂荒地整治,整治后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老李很快就签了流转协议。他的地被纳入天水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千亩示范点。
  
  自从村里开始整地,老李总爱往山头爬,看铲车、旋耕机开上“沉睡”已久的山头,将杂草丛生的荒地推平“美容”,昔日的荒地很快被修整成错落有致的现代化梯田。
  

 
  
  这是5月11日拍摄的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镇复垦耕地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老李的手机相册里详细记录着整地过程。“3月5日,铲车、挖机开始平地,不出一会儿,田就平整了;4月10日,手推播种机开进了田里,开始点种玉米。机器比人麻利多了!”他兴奋地向记者展示。在天水市粮食生产投资资金的支持下,昔日撂荒地实现了全面机械化作业,不到一年便完成施肥、起垄、覆膜、播种,初夏时节泛起新绿。
  
  闲不住的老李被聘为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负责打扫卫生、帮助平整梯田,一年有近两万元的收入。闲暇时,他就到地里溜达。眼见“乡下娃”成了用上套种法的“时新田”,老汉也自豪起来:“这茬粮下来,我还能拿到一笔分红。”
  
  撂荒地“托管”政策不仅让农民的“娃”有了托付,也吸引了更多“带娃者”的加入,来自华岐镇罗台村的罗文昌就是其中一员。这几年,他常听父亲提起村里无人照看的荒地。老一辈“开荒不易,弃用可惜”的责任感让他萌生了整治家乡撂荒地的想法。
  
  今年2月,罗文昌专门组建团队,投入300万元整治撂荒地。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镇政府提供了一系列对接服务,每亩200元的补贴和整整50吨肥料,让他在暖心的同时更有信心。
  
  
  这是5月11日拍摄的天水市秦州区华岐镇复垦耕地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杜哲宇摄)
  
  如今,华岐镇的撂荒地正在这位“80后”小伙的推进下变成“千亩示范田”,按照边整治边赶时节耕种的方式,倒茬种玉米、小麦、大豆等。“我打算在农田附近建立面粉加工厂和粮油厂,在解决老乡就业的同时打造本土品牌,让曾经的撂荒地长出‘致富粮’。”他说。
  
  天水市秦州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肖亚东说,通过一揽子政策支持,撂荒地正在成为“香饽饽”。
  
  自从2021年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以来,天水市共整治撂荒地50.56万亩。
  
  走在下山的路上,老李忍不住向记者讲起丰收的场景。他的眸子亮亮的,闪烁着甜甜的希望。(记者文静、王紫轩、赵伟宏)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成县黄陈镇:撂荒地里谋发展精心打造致富田
  • 天水:“唤醒”撂荒地播种“希望田”
  • 2021(辛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天水举行
  • 第29届中国西交会6月20日至24日在甘肃天水举办
  • 榆中县马坡乡多举措整治撂荒地
  • 甘肃天水:修缮62座文物保护院落传承历史记忆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