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六大转变】
经济实力持续攀升,发展动能明显增强,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兰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而兰州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12月21日,市长张伟文向兰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兰州市过去五年的工作。
【八大亮点工作】
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000亿元台阶,对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第一。累计引进国药集团年产20亿剂重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海亮集团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加工、60万千瓦牧光互补发电等产业项目974个,完成到位资金2610亿元,建成运营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国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兰州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增速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高新区、经开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21.2亿元、356.9亿元,年均增长11%和8%。
致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
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着力重振“兰州制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产保持基本稳定,二产占比三分之一,三产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建成运营科技创新园,兰州成功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兰州新区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园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启动实施京东亚洲一号(兰州)智能电商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运营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网络医疗、云旅游等新兴消费,电商交易规模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4.8%。
深入推进“精致兰州”建设
打造了城市靓丽名片
扎实推进78个“十五分钟精致生活圈”建设,改造老旧小区842个,加装电梯1109部,建成智慧安防小区312个,新建改造供热、供气、供水管线873公里,打通疏解道路50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面做好黄河文章,谋划实施“读者印象”精品街区等一批提品质项目,高标准完成黄河风情线景观美化亮化,实现核心区20公里健身步道全线贯通,打造“夜游黄河”品牌,“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愈发靓丽。
全面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奠定了乡村振兴基础
全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新增高原夏菜、百合、玫瑰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20.2万亩,建设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打造“甘味”品牌30个,高原夏菜远销国内20多个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引洮一期榆中配套工程和33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展4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和56个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4514户,新建“四好农村路”2614.3公里。
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擦亮了绿色发展底色
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兰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建成黄河干流兰州段、湟水河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完成七里河安宁、雁儿湾、盐场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扩建,黄河兰州段干支流各考核断面水质连续100%达标,确保了“一河净水送下游”。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巩固扩大“兰州蓝”成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培育绿色生态产业,顺利通过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绩效考核,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44.3%。
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激发了市场动力活力
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对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强弱项,营商环境便利度大幅提升,服务承诺“四办四清单”管理制度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小兰帮办”荣获甘肃最具影响力服务品牌,“小兰之家”被评为智慧中国“2021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特色50强”。累计发运“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1184列47280车、货值133.8亿元。
用心用力保障改善民生
增进了人民群众福祉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破解民生难题,市级财政累计用于民生支出749.2亿元,为民兴办实事73件。城乡居民低保、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成院校7所、入驻师生10万人,成为“技能甘肃”引领示范区。
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
全面推行“双清零”管理、限时办结等制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认真落实市政府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26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17件、废止27件,办理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180件、政协提案209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