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分级开展挂牌作战 “一户一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时间:2020-12-17 21:26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王志俭文图 点击: 载入中...
  鑫报/大西北网讯 (王志俭)12月17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平凉专场新闻发布会,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平凉市委副书记苟永平,平凉市扶贫办主任李雪云,围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介绍了平凉市决战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辖1区1市5县,有102个乡镇、1459个村,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4万,其中农业人口194.7万人。平凉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和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庄浪县、静宁县、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是国家片区贫困县,华亭市、崇信县是省列“插花型”贫困县。2014年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11万户40.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87%。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六个精准”要求和“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全市74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0.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县(市、区)脱贫摘帽,即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平凉市连续三年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被评定为“好”的等次,庄浪县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这些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五个聚焦”,实施“九大冲刺行动”集中攻坚。我们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实干导向,准确把握扶贫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及时优化完善思路举措,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针对平凉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基础底子弱的实际,确立了聚焦重点区域、聚焦富民产业、聚焦补齐短板弱项、聚焦整合帮扶力量、聚焦政策落地“五个聚焦”的总体战略思路,配套出台了25条支持政策,把工作重点聚焦到了深度贫困乡村。紧盯脱贫攻坚最薄弱、最需要集中发力的环节,在全市部署开展了以“龙头企业全覆盖、‘三变’改革全铺开、金融保险全加入、危旧住房全清零、劳动就业全对接、教育医疗全跟进、社会救助全兜底、党政干部和社会各界全参战、党建统领全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九大冲刺行动”,制定34条具体举措,握紧拳头、加大投入、集中攻坚。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1.3亿元,其中市县财政列支21.3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34.7亿元;发放精准扶贫贷款42.2亿元;各级各界投入帮扶资金达11.2亿元。
  
  二、突出牛果劳务,创新产业扶贫“三种模式”助农增收。平凉是原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域”,也是传统的劳务大市。立足这些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我们确立了“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全市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0.5亿元、就业扶贫资金3.2亿元,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6.3亿元,建立了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规划实施方案、一个运作平台、一套运行机制的“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着力构建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科技支撑、投入保障“四大体系”,以工业化理念推进扶贫产业发展,以“三变”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形成了“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庄浪模式、“党组织+供销集团+乡镇扶贫产业开发公司+村两委班子+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静宁模式、“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农户”的劳务产业助推精准脱贫灵台模式。在“三种模式”的引领带动下,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691个、扶贫车间236个;牛、果、劳三大扶贫产业实现了量和质的同步提升,全产业链开发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74万头,果品年产量达到187万吨,年输转劳务近50万人。平凉红牛在今年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静宁苹果优等果地头收购价连续16年领跑全国,平凉红牛、静宁苹果进入“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实施的66个光伏扶贫项目惠及1816户贫困群众。7.34万户贫困户通过参与“三变”改革获得配股分红5571.3万元,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万元以上,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实现稳定脱贫。
  
  三、紧扣脱贫标准,开展“十查十看十补课”固强补弱。聚焦“三保障”突出问题,组织各级采取“过筛子”和填空补缺的办法,全面查漏洞、看症结、补短板,深入推进“3+1”冲刺清零行动。义务教育方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新建、改扩建校舍近100万平方米,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辍学学生。基本医疗方面,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空白点”全部消除;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贫困人口参保率和资助率均达到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慢病签约应签尽签。安全住房方面,对全市45万户农户住房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和精准鉴定,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9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7万户;易地扶贫搬迁953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12户。农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饮水安全方面,累计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72处,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100%,集中供水率99%,自来水入户率98%,整体上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供水不稳定的问题。着眼改善贫困乡村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1亿元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12140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57%的自然村通了硬化路,投资10.7亿元实施了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光纤通村率达到99.8%,村村通光纤工作被工信部树立为全国典型;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户用卫生厕所、行政村公厕覆盖面分别达到34.5%和100%,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437个,清洁村庄852个。
  
  四、压实“四级责任”,凝聚各方力量尽锐出战。按照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要求,坚持四级书记一起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建立了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部门帮村、干部联户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县区、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全市34名市级领导包抓贫困发生率较高的32个乡镇,联系帮扶66个贫困村,实现深度贫困乡村市级领导包抓工作全覆盖;坚持把最能打硬仗的干部派到脱贫攻坚一线,省市县三级893个帮扶单位包抓748个贫困村,选派工作队员2272人、贫困村第一书记748人,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帮扶”等活动,各级帮扶力量共投入帮扶资金3.88亿元,措办实事好事3.73万件。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加强与天津市河西区、武清区、津南区和南开大学、中投公司2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对接联系,为帮扶县(区)选派55名挂职干部、264名专技人才,累计落实财政援助资金7.2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49个,完成消费扶贫5.64亿元,为决战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活力。
  
  五、坚持党建统领,建立“党建+脱贫”抱团发展模式筑强堡垒。在全市部署开展了以“强化政治建设,推进组织创先、机制创新、作风创优”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融合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深入开展“四抓两整治”,大力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品牌树在产业链上的基层党建“四链”模式,构建了党组织引领下的农村利益联结机制,把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技术、信息、资金、市场优势结合起来,解决了贫困户和产业、市场的对接问题,形成了规模化、抱团式发展的产业扶贫新格局。全市建立村村、村企、村社联合党组织157个,产业链党组织40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361个。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政策法律宣传、文明新风教育,整治天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贫困乡村乡风和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有了显著变化,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今年以来,我们从“攻坚、巩固、提升、兜底、整改”五个方面聚焦发力,组织实施了“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和“5+1”专项提升行动,分级开展挂牌作战,“一户一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不误农时组织农业生产,强化扶持发展扶贫产业,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精准对接输转贫困劳动力,全市下剩的2个贫困村和0.9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退出。
  
  平凉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天津市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界无私帮助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同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彻底改变了贫困乡村的面貌,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且锻造了冲锋在前、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锤炼了矢志不渝、务实苦干的优良作风,凝聚了守望相助、合力攻坚的精神力量,更加坚定了我们砥砺前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信心和决心。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踏上新的奋斗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努力谱写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时代篇章。
  
  记者问答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平凉市产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具体介绍一下做法和成效。
  
  平凉市委副书记苟永平:发展产业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在脱贫攻坚中,平凉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六大产业”和“五小产业”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确立了符合实际的产业扶贫思路。平凉是原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和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域,群众一直有种植苹果和养殖肉牛的传统。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农业资源禀赋,顺应群众意愿,研究提出“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建立“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持之以恒培育壮大“牛果菜”等扶贫产业,既解决了群众脱贫增收的问题,也为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形成了以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全市上下坚持既定思路不动摇,大力实施“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行动计划,全产业链打造优势产业,近三年市财政每年列支牛、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各1000万元,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5亿元用于产业发展。目前,全市苹果年产量达到230万吨,产值达到95亿元,静宁苹果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85万头,年出栏35万头,红牛产业养加贸综合收入达到90亿元,平凉红牛肉在今年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三是趟出了产业发展的成功路子。强化党建统领,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探索构建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品牌树在产业链上”的基层党建“四链”模式和“党组织+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群众”的农业经营模式,健全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全市有1244个村11.64万户群众参与到了“三变”改革,累计获得入股分红9089万元,其中贫困户获益6806.2万元。四是取得了产业增收的明显效果。通过全面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带动贫困群众养牛24.82万头,新栽植果园44万亩,年输转劳动力18万人(次),贫困群众实现了“户均3亩果,养殖2头牛,输转1名劳务”。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底的5395.2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9083.5元,年均增长11%,有70%的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其中产业收入占到了80%以上。
  
  省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据了解,平凉市探索建立了一些可推广的带贫减贫机制,并形成了三大发展模式,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平凉市扶贫办主任
李雪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全力推进牛、果、劳三大扶贫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实干导向,以培育产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行扶贫产业股份合作经营机制,健全完善多种带贫减贫模式,为产业扶贫提供了强大活力。
  
  一是“庄浪模式”。庄浪县根据县域内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的实际,组建了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各乡镇设立分公司,每个行政村都组建种植、养殖、林果业3个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群众”的经营模式,县级财政注入5000万元担保基金,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银行贷款7300万元,吸纳村集体、合作社等入股资金3.37亿元,每年固定分红3300多万元,有力带动了苹果、红牛、大蒜、马铃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富民产业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二是“静宁模式”。静宁县把供销体制改革与农村“三变”改革相结合,在县一级成立供销集团,乡镇成立产业扶贫开发公司,村级成立专业合作社或联社,推行“行政部门+乡镇产业办公室+村两委班子”行政管理和“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市场化运作的“双轨”运行机制。在苹果产业发展基础好的乡村,以扶贫产业开发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和农户(贫困户)为主体组建新型农业经营联盟,鼓励自主经营的合作社、果园大户建立“合作园”“创业园”“托管园”“就业园”,一方面吸纳贫困户就业,另一方面,对无能力自主经营的贫困户采取托管托养,除按股分红、资产分红、村集体分红和赚取劳务薪金之外,对村集体分红的40%按照贫困户60%、一般户40%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实现了户户入社、社社入企、人人增收的目的。对产业发展缓慢的乡村,由乡供销社领办,乡政府和村委会组成产业公司,统筹整合互助资金和集体经济补助资金,投资入股企业实体或合作社,形成了“产业公司+企业实体+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增收的目的。
  
  三是“灵台模式”。灵台县着眼当年脱贫摘帽,盯紧抓实短期能够见效的劳务产业,在摸清供需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党组织+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企业+农户(贫困户)”劳务扶贫模式。在政策指导上,明确要求全县所有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用工本县籍劳动力必须达到50%以上,其中贫困劳动力达到30%以上;乡镇实施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部使用本县籍劳动力(贫困劳动力不少于30%)。在组织体系上,全县各乡镇都注册成立了劳务公司(劳务服务中心),大力培养发展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精准精确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乡镇和村都成立劳务产业党总支、支部,根据县内企业用工需求,开展组织化输转和订单培训;引导用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就业岗位,形成了党组织服务引导、劳务公司组织输转、企业提供岗位、贫困群众因才就业的运作服务机制。
  
 
  法治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11月23日,随着贵州省政府宣布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即将实现,平凉市将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苟永平: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升级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一是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事前预防、事后救助相结合的防返贫工作长效机制,持续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力度,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和完善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的制度机制和管用做法,保持投入强度,点面结合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二是不断提高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和品牌强农,按照育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加快推进平凉红牛、静宁苹果2个百亿级及其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聚力打造绿色循环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全力创建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不断推动“牛、果、菜、薯、药”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三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按照“做大县城、建好中心集镇、打造特色村庄”的思路,分类推进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不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四是纵深推进农业农村各领域改革。着力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融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深化乡村治理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激发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香港商报记者提问
  
  平凉市坚持把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举措,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请介绍一下具体情况,防返贫监测机制是如何谋划推进的,都取得了哪些效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李雪云:今年以来,平凉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省委有关部署,坚持把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作为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举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领导小组会议就相关工作作出部署;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跟踪落实,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的通知》,明确监测对象、范围程序和帮扶措施。市县两级扶贫、民政、人社、医保、教育、商务、残联等部门在做实做细行业扶贫工作的同时,全面开展返贫筛查,及时通报预警信息,着力加强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一是聚集重点发力,着力加强监测识别和动态管理。去年下半年,按照“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且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认定标准和“乡不漏村、村不漏户”的原则,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及收入指标,对所有未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农业人口和已脱贫户开展全覆盖、无遗漏的排查核实,全市共认定脱贫监测户0.36万户1.48万人、边缘户0.63万户2.49万人。今年以来,针对疫情、灾情等不利影响,我市严格按照监测范围和监测程序,在农户自行申报、行业部门大数据信息预警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每半月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采取“盯户包干”的办法,对所有农户进行一次走访排查,全面了解掌握群众家庭生产生活变化情况,将因病、因灾、因残、因学等引发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单季度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且收入来源单一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范围。新标注脱贫监测户53户228人、边缘户13户69人。目前,全市共标注“两类户”9897户39746人(脱贫监测户3607户14893人,边缘户6290户24853人)。
  
  二是坚持精准施策,落实落细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所有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分别制定了“一户一策”巩固提升计划和预防性帮扶计划,并根据户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落实产业、就业、兜底、公益岗位、小额贷款等帮扶措施。目前,全市落实1项及以上增收措施的“两类户”达到100%,落实2项及以上的达到83%。
  
  三是靠实各级责任,形成防止返贫致贫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做好返贫监测、数据比对、精准帮扶等工作,力求各项工作质量更高、成色更足。一是进一步规范识别纳入流程。建立农户申报、乡镇初审、县级复核公示的监测对象识别机制。不设监测对象规模,优化识别纳入流程,采取农户申请,乡镇初审,县复核公示程序,精简识别纳入程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纳入,第一时间给予帮扶。二是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采取自下而上申报与自上而下排查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行业数据共享与比对分析,及时通报支出骤增或收入骤减家庭的预警信息,确保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村群众应纳尽纳,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三是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帮扶措施。对纳入监测范围的对象,深入分析查找返贫致贫的风险点,建立“一户一策”巩固提升和预防性帮扶计划,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帮扶措施,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确保其尽快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四是压紧压实各级责任。在做细做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兜底保障等工作的同时,市、县两级每月对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查,对工作中消极应付、不担当、不尽责,造成严重返贫致贫问题的,依纪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罗永浩为平凉苹果代言4小时公益销售苹果1.5万箱
  • 甘肃平凉:崆峒山下的“耄耋侠侣”
  • 甘肃省政府与龙芯中科举行签约仪式龙芯、联想落户平凉
  • 2020年寻找美丽中华全国旅游城市定向系列赛在甘肃平凉开赛
  • 聚焦科技战“疫”——2020年甘肃省科技活动周平凉开幕
  • 写意关山·放歌梯田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邀你畅游陇东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