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有信心、有决心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时间:2020-12-11 17:0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王志俭文图 点击: 载入中...
  
  鑫报/大西北网讯(记者 王志俭)12月11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天水专场新闻发布会,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天水市政协主席、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赵卫东,天水市扶贫办主任、二级巡视员杨保珍,围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主题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介绍了天水决战脱贫攻坚的情况。他说,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中之重。天水是甘肃省人口大市、也是扶贫大市,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3年,全市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92.08万,建档立卡贫困村1165个,贫困发生率29.92%,绝对数占了全省552万人的16.7%,贫困村占了全市2491个村的46.8%,脱贫攻坚量大面宽、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甘肃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最重要的工作、各级干部第一位的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精准方略,突出“五个一批”,全面落实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的要求,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至目前,全市累计减贫92.08万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6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两区五县全部摘掉了贫困帽子,“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农村的道路、吃水、用电、住房、上学、就医、社保、通讯、产业、人居环境等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贫困地区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从2017年至2019年,天水市在全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居前2名,全市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决定性胜利,基本做到了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一是强化政治责任,健全完善脱贫攻坚作战体系。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负责制,市、县区、乡镇逐级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自觉扛起“百年目标、全党使命”的重大政治责任。逐级签订“军令状”“责任书”,层层传导责任压力,实行7名省级领导、32名市级领导、113名县级领导联系县区、包抓乡镇和帮扶贫困村制度,市、县区、乡镇和村级党组织1286名“四级书记”抓扶贫,1165名县级脱贫攻坚联络员、4.2万名机关干部、3652名驻村帮扶队员常态化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扑下身子在一线了解掌握情况、在一线研究解决问题、在一线督促检查落实,确保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二是强化目标导向,全面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弱项。紧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贫困群众收入从2013年的4386元提高到2019年的8439元,年均增长9%,预计今年年底接近万元大关。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累计投入“两免一补”及各类补助资金64.37亿元,惠及学生836.1万人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加大健康扶贫力度,投资1.3亿元建成村卫生室1301个,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患大病救治率达到100%。强化饮水安全保障,投资26.85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392处,惠及群众296.3万人,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特别是2018年市财政自筹6.2亿元、利用两年时间对全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行全面巩固提升,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长期以来吃水不稳定不达标的问题。持续加大住房安全保障,先后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18万户、补助资金20.92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32个,搬迁安置人口2.09万户10.1万人,贫困户危房全部清零,D级危房全面消除,贫困群众全部住进安全明亮的新居。
  
  三是强化产业带动,全力夯实脱贫攻坚坚实基础。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坚持不懈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五小”产业和“短平快”产业,积极推进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基本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累计引导贫困户新建果园15.59万亩,种植蔬菜21.35万亩、中药材20.57万亩、马铃薯67.12万亩,培育“短平快”产业项目280个,发展“五小”产业12983处,建成村级光伏电站73.74兆瓦,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3.56万个,输转贫困劳动力533.99万人次。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6家,组建贫困村农民合作社3968家,建成规模养殖场684个、果蔬保鲜库843座81.43万吨、扶贫车间414家。加大扶贫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85亿元、各类救助资金44.93亿元,落实扶贫互助资金25亿元、东西部协作资金9.3亿元,累计完成消费扶贫21.52亿元,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稳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扶贫车间”、扶贫互助资金“双助贷”、村级“八大员”公益性岗位、秦安陇城“教育园区”等扶贫模式创出了特色、打造了亮点,得到了国家、省上的肯定和推广。
  
  四是强化精准施策,着力提升脱贫攻坚质量成色。坚持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105.15万亩,建成堤防1198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7508公里,拆除空心房等2000多座,新改建户用卫生厕所23.6万座,建成垃圾焚烧站21座、垃圾压缩站23座、污水处理站31座,贫困村实现水泥沥青路、动力电、4G互联网“村村通”,脱贫攻坚基础更加牢固。注重“志智双扶”,加强致富技能培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累计开展集中培训19.2万期684万人次,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下大力气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坚决打牢稳定脱贫思想基础。举一反三抓好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推动所有问题按期销号、整改清零、见底见效。接续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提前建立乡村振兴政策与工作协调机制,全面抓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的衔接,始终保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切实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五是强化工作保障,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结合市情实际,先后开展“四核四防十紧盯”等五项专项行动,探索出“双线排序比对识别”等十种工作机制,实施了“村级八大员公益性岗位”等十五项工程,多措并举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组建7支常态化专职督查队伍,每组一县区、每周一乡镇、每日一贫困村,推动形成了全程监督“闭环”,确保督查问效不含糊、解决问题不遗漏。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考核评价机制、督促检查机制和工作常抓机制,年初签订目标责任、年中组织观摩督查、年底进行考核评价,倒逼脱贫攻坚工作抓实抓好、落细落实,确保按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天水市脱贫攻坚的实践,是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天水市脱贫攻坚的成效,是甘肃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全面扫尾清零脱贫攻坚战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按期向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们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严格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坚决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今迈步从头越,重整行装再出发,加快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新天水。
  
  
  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现场提问
  
  脱贫攻坚是“一号工程”,涉及到各方面工作,请问天水市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好的机制,确保顺利完成目标任务?
  
  天水市政协主席、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赵卫东
  
  赵卫东:近年来,天水市在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统揽,紧盯目标任务和短板弱项,深入研究政策,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判,大胆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易推广、可复制、有实效的做法,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总的概括起来就是,开展了“五大行动”,建立了“十大机制”,实施了“十五大工程”。
  
  “五大行动”是:我们着眼于解决脱贫攻坚“三落实”“三保障”“三精准”和“四个不摘”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先后组织开展了“一测算三核实十彻查”行动、“三盯三抓三解决”行动、“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行动、“五摸清五保障”行动、“四核四防十紧盯”专项行动等“五大行动”。
  
  “十大机制”是:我们着眼于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先后建立了贫困户“双线排序比对法”筛选机制、问题整改“系统梳理排查法”筛查机制、“千名县级干部联千村”联络员机制、疫情防控“定期调度”机制、剩余贫困“挂牌督战”机制、脱贫攻坚“战情分析”通报机制、工作任务督促落实机制、问题整改“集中会战”机制、帮扶工作“提醒提示”机制和村户档案资料“清单管理”机制等“十大机制”。
  
  “十五大工程”是:我们着眼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产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保障、村容村貌和“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先后组织实施了村级“八大员”服务性岗位助推脱贫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浅山干旱区蔬菜产业发展工程、“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程、光伏扶贫助推脱贫攻坚工程、农村空心房“拆院留权”改造工程、扶贫互助资金“双助贷”工程、易地集中安置与分散插花安置相结合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乡村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五位一体”劳务培训输转工程、整片带整流域综合开发扶贫工程、扶贫励志教育提振脱贫致富信心工程、“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全覆盖工程、农村“八差”整治助力脱贫攻坚工程、坚持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工程等“十五大工程”。
  
  可以说,“五大行动”“十大机制”“十五大工程”是天水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动作和亮点工作,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为天水市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青报记者现场提问
  
  贫困人口增收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指标,请问你们在发展扶贫产业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天水市扶贫办主任、二级巡视员杨保珍
  
  杨保珍:近年来,天水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产业扶贫政策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精准施策,全市依靠产业和“劳务+产业”实现脱贫人数占已脱贫人口的60%以上。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政策扶持。制定出台《天水市产业精准扶贫“1+6+1+1”实施方案》《关于实施“4+2”农业产业振兴行动的意见(2018—2022年)》《天水市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指导各县区制定了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累计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8.58亿元,支持贫困户新建果园15.59万亩,种植蔬菜21.35万亩、中药材20.57万亩、马铃薯67.12万亩,培育“短平快”产业项目280个,发展“五小”产业12983处,果园间作26.7万亩,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
  
  二是抓主体培育。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引培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工程,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6家,引进40家扶贫企业结对帮扶县区,在569个贫困村新组建农民合作社774家,贫困村合作社总数达到3968家,运营规范和较规范合作社分别达到1432家和1821家,占总数的82.94%。
  
  三是抓风险防范。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工作,全市农业保险品种发展到36个,今年签单保费1.08亿元,参保农户达到23.1万户,兑现赔付资金6738.64万元,提供风险保障金26.40亿元,基本实现有投保意愿的贫困户主要增收产业全覆盖。积极探索实施苹果“保险+期货”项目,面积扩大到12万亩。今年在101个贫困村建成果蔬保鲜库119座、储藏能力9.5万吨,全市果蔬保鲜库累计达到843座81.43万吨、土窑窖3.57万座16.07万吨,今年9月全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现场会在天水成功举办。
  
  通过对扶贫产业的持续培育发展,全市产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一”,即:一是形成了一个产业扶贫新模式。创新推广了以果品、蔬菜、畜牧、劳务、乡村旅游、中药材等主导增收产业,“短平快”、“五小”产业、林下间作为补充的“1+3”产业扶贫模式。二是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市场主体。全面加强以贫困村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放大产业结构改革成效,激发应对市场风险的潜力,大力建设“三专一平台”,目前全市安装落地专柜470个,建成专馆36个,建成线上专区25个,线下专区47个,消费扶贫总额达到了28.38亿元,名列全省第一。三是探索建立了一套产销对接机制。组织开展农产品宣传推介和展示展销,积极拓展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形成了党政推动、部门互动、企业联动、电商助力、社会协同的产销机制。四是培育打造了一批特色知名品牌。全市种植业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到20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179个、有机农产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认定“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企业商标品牌8个。五是组织构建了一支科技支撑队伍。成立市产业专家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组建4个市级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专家组,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1777人,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培训1.92万人,解决了产业发展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面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双重任务,请问你们是如何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的?
  
  赵卫东: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重大影响和严峻挑战,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天水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全面分析研判形势,积极出台应对的政策和措施,做到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主要工作有四个方面:
  
  一是提早安排部署。疫情发生后,我们积极行动,立即安排,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疫情期间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的通知》《天水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就业扶贫组织化劳务输转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及时组织各级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和机关帮扶干部到岗到位,参与脱贫一线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扶持政策和帮扶措施,做到了提早研判、精准安排、有序推进、扎实落实。
  
  二是建立调度机制。坚持实行工作周分析、周汇总、周上报机制,根据疫情变化,对疫情基本情况和“三保障”、饮水安全、挂牌督战、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等10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综合研判,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切实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三是抓紧稳岗就业。没有就业就谈不上收入,打工对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来说是“铁杆庄稼”。为此,我们2月底在全省最早组织召开了克服疫情影响加强劳务输转工作专题会议,建立劳务输转三日一调度、一周一通报、一月一总结三项机制,出台促进劳务输转的11项具体措施,全市贫困人口外出务工35.85万人,比2019年增加5.5万人,实现了“双超过”的目标。同时,我们还积极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加快复工复产,落实就业奖补、定期调度、点对点服务等政策措施,鼓励扶贫车间和扶贫企业吸纳用工,特别是进一步加大扶贫车间建设力度,新建扶贫车间105个,累计达到414个,吸纳2.48万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四是用好线上渠道。针对疫情对培训工作的影响,天水市充分利用网络培训平台开展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累计参训人员6.5万人。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出台消费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线上消费扶贫18.17亿元,极大地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省广电总台记者现场提问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请问你们是如何落实座谈会精神、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
  
  杨保珍: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战略部署,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地区帮助西部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帮扶水平更高、推进力度更大。我们与帮扶地天津市一道,深入贯彻落实银川座谈会精神,紧紧抓住组织领导这个关键,以资金支持为抓手,以产业合作为基础,以劳务协作、消费扶贫和携手奔小康为重点,充分发挥人才交流的桥梁作用,不断深化协作内涵。五年来,天津市为天水市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9.25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09个,带动贫困人口45.9万人脱贫增收,有力地助推了天水市脱贫攻坚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高层互访,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与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协作双方各级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开展互访3853人次,召开各类会议222次,其中东西部协作高层联席会议71次。成立了天水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调联络工作小组和天水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合作项目专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月报制度,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拓展协作范围。立足双方实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与天津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建立了劳动力转移服务保障机制、扶贫车间推动就地就业机制、消费扶贫助推产业发展机制和劳务协作信息共享机制。天水市向天津市输转劳动力1484人,帮助贫困人口在省内外就业5.3万人;援建扶贫车间241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759人;在天津建设消费扶贫天水中心馆,开展天水农产品品牌推荐、营销促销,采购和帮助销售天水农产品8.59亿元;引导天津45家企业到天水投资1.74亿元,助推天水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深化人才交流。将东西部扶贫协作从物资援助深化到人才、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合作,将东部地区领先的管理理念引入西部地区,加大党政干部、教育、卫生等人才学习交流力度,建立双向挂职制度,先后互派党政挂职干部158人、专业技术人才1200人,天津市培训天水市党政干部3320人次,极大增强了贫困地区扶贫队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是注重结对帮扶。天津市6区23乡镇、64个社区、453个企业、15家医院、199所学校与天水市6县区24个乡镇、53个村、507个贫困村、18家医院和374所学校之间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深化合作,形成了真心实意帮、多业融合扶的良好格局。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绝对贫困问题消除后,天水市将怎样持续推进脱贫质量的巩固提升工作?
  
  王军: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正是当前各级正在积极思考谋划的工作。脱贫攻坚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天水市如期完成了92.0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脱贫攻坚评估汇报时,就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怎么干,作出了7个方面的重大部署。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持续跟进返贫监测。紧盯基础薄弱的村和风险消除的“两类户”,继续对脱贫县区、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实行致贫返贫和巩固提升双向监测预警机制,通过保持政策性保障、小额信贷、临时救助和发放各类补贴等方式,确保各村平衡发展,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二是着力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全面加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落实市、县区财政新增财力的20%用于贫困村基础巩固提升、产业专项扶贫资金比例达到50%以上的要求,对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重新规划,以项目促产业发展,以产业保稳定脱贫。
  
  三是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持续加大对脱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好脱贫致富已有创业就业平台作用,提升扶贫车间运营水平,完善东西协作劳务机制。
  
  四是抓好易地搬迁后续工作。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和配套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是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紧盯提升脱贫质量,坚持已有项目管理制度,建立脱贫攻坚项目资金资产管理机制,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六是管好用好公益性岗位。着眼民生底线,不断规范农村公益性岗位的设置和管理,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作用,保障好弱劳力、半劳力等特殊家庭收入底线。
  
  七是保持帮扶队伍稳定。按照帮扶政策总体保持稳定的要求,调整完善包抓联系制度和帮扶机制,优化现有帮扶单位和帮扶队伍,发挥帮扶工作最大作用,确保队伍不撤、力量不减、工作不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接。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天水南路社区为辖区特困老人送去“温暖包”
  • 新建天水至陇南铁路暨陈家沟煤矿专用线正式开工
  • 天水有轨电车示范线(二期)项目开工 总投资65.47亿元
  • 天水雕漆技艺:在传统与现实碰撞中绽放光彩
  • 天水:线上线下发力 农特产品走俏
  • 天水文化旅游网络直播电商基地正式挂牌运营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