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老“牛倌”的“精明账”

时间:2020-04-29 12:59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新华社 点击: 载入中...
  50岁的朱忠辉从“打工仔”到身价百万的养殖大户,除了踏实苦干,也离不开他精明会算账。
  
  朱忠辉是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南川乡东王村的养牛大户,他有60多头牛、3座水泥永久性青贮窖及众多农用机械,牛棚面积达1200平方米。
  
  东王村是传统农业村,山地面积大,交通不便,村民们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是抬头望着天,就是看着眼前层层的山。遇上天旱,连口粮都成问题。
  
  朱忠辉一家六口曾也是这样在山上的窑洞里生活着,18岁时他为了供妹妹上学,去建筑工地上学手艺,挣的钱给他攒了养牛的第一桶金。
  
  朱忠辉改行缘起2013年,国家鼓励农民规模养殖、科学养殖、安全养殖。“年纪大了,建筑业干不动了,市场上牛肉少,国家支持养牛,肯定有钱挣。”他说。
  
  从挣钱的建筑业转行毫无经验的养殖业,这是朱忠辉算的第一笔账。那年,朱忠辉用挣的钱砌起了围墙,建起了300平方米的牛棚,买了28头牛,正式开始了他的“养牛事业”。
  
  
  
  朱忠辉正在打扫圈舍。新华社记者多蕾摄
  
  从这时起,朱忠辉的“养牛账”越写越满。
  
  不懂技术,朱忠辉就自己买了养殖类的指导书,边学边养。那时,全村牛存栏量不到200头,村民们都在一旁观望。也正因为养牛的人少,村民们将用不上的玉米秸秆免费送给他,这给他省了一大笔钱。
  
  利用科学的养殖方法,朱忠辉的牛长得肥、生病少。第一年,他挣了10万元,买了一台铲车;第二年,他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成为村上第一个买小轿车的人。
  
  村民眼见朱忠辉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都跃跃欲试。领着大家养牛,是朱忠辉算的第二笔账。“一个人富了钱也放不住,而且牛越多才越能吸引大客商。”
  
  朱忠辉靠着自己摸索的养牛门道,为村民选品种、搞防疫、购饲草,畅通销售渠道。同时,他主动吸纳贫困户到合作社打工,10户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还将政府发放的1万元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保底分红1000元。
  
  南川乡党委副书记尤稳稳介绍,东王村塬地较少,气候干旱,不适宜发展种植业。牛产业劳动力投入少,市场价格相对稳定,村民种植苜蓿和玉米还可为牛提供饲料,节约成本。“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让大家少走弯路。”
  
  朱忠辉用心带,政府发补贴,全村有36户贫困群众跟着他养起了牛。全村牛存栏量很快达到近1000头,贫困户年均增收2.6万元。
  
  “养牛潮”掀起,群众脱贫致富,朱忠辉却有了新烦恼:人人发展养殖业,以前不用愁的玉米秸秆成了“香饽饽”,花钱都买不着。为了节省去邻县购买秸秆的运输费,他决定流转村里100亩撂荒地种植饲草,还铺上了政府为种植大户发放的地膜。
  
  “老”村子里劳力少,人工费愈加贵,有一年朱忠辉光劳务工资就花了8万元。于是他又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要从山上拉草、要切草料……他觉得还是得提高机械化程度。
  
  
  
  朱忠辉正在开农用拖拉机。新华社记者多蕾摄
  
  一边攒钱一边添购,先后买了8台机械,司机都是他一个人。“请一个司机一天得200块,而且一台机器半小时干的活儿比四个人半天干得还多。”朱忠辉说。
  
  走进朱忠辉的养殖场,牛棚边2台拖拉机并排摆放,秸秆堆旁错落放置着玉米秸秆收割机、流动铡草机、小麦秸秆打捆机等各种农用机器,伴着“哞哞”的声音,鼻尖时不时飘来青贮窖里饲草发酵的味道。
  
  去年,朱忠辉参加了县上统一组织的培训,包吃包住,他还学了不少合作社的管理经验。合作社越办越好,朱忠辉算起了一笔新账:他要在十年内存够200万元给儿子买房。
  
  为此,今年朱忠辉准备联合十几个有意向的社员,承包村里山头600亩撂荒地,把牛养到150头。“牛也卖,饲草也卖,这样就有双份收入。”他说。
  
  “等目标都实现,就把养殖场租出去,收入不会断,还能有时间和媳妇去国内的大城市看一看。”朱忠辉看向自己的牛棚,又算起了“未来账”。(完)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