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时间:2023-06-25 10:42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瞭望新闻周刊 点击: 载入中...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青海省集聚力量进行盐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盐湖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盐湖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低碳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海盐湖钾资源开发,对我国钾肥自给率支撑度超50%,不仅让更多的中国粮用上了中国肥,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钾肥贸易中的话语权。
 
  2022年,青海全省盐湖化工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39.2%,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03.7%,钾肥(实物量)、碳酸锂、纯碱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2%、39%、4.8%。
 
  盐湖化工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日益清晰——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梯级开发,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耦合盐湖化工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全国锂电材料重镇和新材料基地。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盐湖资源开发条件都比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要好。青海盐湖几乎是镁锂比最高的,我们突破了自己的技术难题,也就把世界范围内盐湖提锂最难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凭借青海盐湖资源开发积累的技术优势、标准优势和人才优势,我国盐湖企业走出去“找钾”的步伐明显加快。
 

  
  大大小小的盐湖,如宝石般散落在瀚海戈壁,让青海柴达木盆地成为我国盐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青海就开始利用盐湖资源发展盐湖产业。
 
  从人拉肩扛、拉耙子土法生产钾肥,到建成多个百万吨产能钾肥项目;从年产钾肥不足1000吨,到年产钾肥超过800万吨,支撑我国钾肥自给率超过50%;从单一的钾资源利用,到形成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5个产业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青海已经建成我国最大钾肥生产基地,成为我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关注青海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盐湖资源高效利用和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021年11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形成共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协同机制,并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盐湖化工和金属新材料)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从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加强技术研发推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
 
  青海省集聚力量进行盐湖资源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盐湖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盐湖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低碳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青海柴达木盆地33个盐湖聚集起16家规上盐湖开发企业,钾肥年产能超过900万吨,对我国钾肥自给率支撑度超50%,不仅让更多的中国粮用上了中国肥,也增强了我国在国际钾肥贸易中的话语权。
 
 
俯瞰察尔汗盐湖(2023 年 6 月 8 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科创支撑
 
  “富钾天下”变“钾富天下”
 
  柴达木盆地,主要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矿产资源丰富而被誉为“聚宝盆”。
 
  仲夏,是中国盐湖城格尔木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这里聚集了大批在柴达木盆地从事盐湖资源开发的企业。6月6日至10日,2023世界钾盐钾肥大会暨格尔木盐湖论坛在此举办,大会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主题,通过钾、锂、镁等盐湖资源利用技术交流,展示盐湖化工行业最新技术及成果,为盐湖资源绿色开发与全产业链发展搭建产业合作平台。
 
  中国是典型缺钾国家,已探明的钾资源储量仅占世界储量2%左右,钾肥需求量占全球20%以上。青海省是我国盐湖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重镇。《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显示,截至2021年底,柴达木盆地盐湖的钾盐保有资源量7.78亿吨,占全国保有量75%以上。
 
  青海依靠自主研发,突破了反浮选冷结晶提钾、高锂镁比提锂、5G智慧采盐船等关键应用技术,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纯碱生产基地,建成世界最大的卤水电解制取金属镁生产装置。目前,我国盐湖钾肥生产系统集成、低品位钾矿开发、反浮选冷结晶、高镁锂比卤水提锂等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居于世界前列。
 
  “如今,我国的盐湖资源基础研究、盐湖化工产业技术自主研发水平,已居世界第一梯队。”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吴志坚介绍。
 
  2016年以来,青海省组织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50余项,资助财政科技经费1.8亿元,攻克了低品位钾矿开采、浮选尾盐中大颗粒光卤石高效回收、超高镁锂比盐湖提锂、电解制备金属锂、水氯镁石制取氢氧化镁和高纯镁砂等技术及装备研发难题,取得600余项自有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60余项。
 
  经过两年的科技攻关,青海省首个“揭榜挂帅”项目“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已通过4次联动试车,生产出合格无水氯化镁共计7000余吨。
 
  制度支持,科创成果加速转化。走进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盐湖股份”)察尔汗厂区,可见厂房鳞次栉比,盐田绵延数百平方公里,5G+采盐船游弋于盐田间,俨然一幅蔚为壮观、充满活力的现代工业场景。
 
  盐湖股份钾肥分公司一车间主任丁启军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一艘5G+采盐船1小时可采矿约150吨,30艘采盐船昼夜同步作业,可以满足一车间8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氯化钾产量能达到1万吨/天。
 
  “立足盐湖钾肥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近两年我们实施了低品位钾资源可开发转化、采盐船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钾肥板块技改项目23个,支撑企业钾肥产能突破500万吨。”盐湖股份董事长贠红卫说,2022年企业投入4.46亿元实施86个科研项目,集中攻关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卡脖子”技术难题。
 
  2022年1月,青海省编制印发了《科技引领和支撑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2—2035年)》,提出构建“1+N+10”的新型盐湖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盐湖技术创新中心、省级科研平台、企业中试基地等多层次创新平台,从资源勘探与可持续供给、分离提取与高效开发、高端材料研发与精深加工等方面部署十大重点任务,提高盐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盐湖产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主体,建好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9月,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平台培育建设工作方案》,在盐湖领域重点部署培育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两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将对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生深远影响。”吴志坚介绍,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组建起一支由118人组成的科研团队,采用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引进外籍专家2名、国内盐湖相关领域专家9名。
 
  与此同时,青海省还建成了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等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盐湖资源化学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盐湖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34家,不断夯实盐湖产业创新发展根基。
 
  技术攻关,激活产业发展活力。创新驱动激活了盐湖发展活力。2022年,青海全省盐湖化工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39.2%,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03.7%,钾肥(实物量)、碳酸锂、纯碱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2%、39%、4.8%。
 
  “从‘富钾天下’到‘钾富天下’,如今柴达木盆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世界第四的钾肥生产基地,形成了多条成熟钾资源开发利用工艺路线。”贠红卫介绍,受国际局势影响,2022年钾肥进口形势趋紧,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对各钾肥企业释放应急产能的要求,盐湖股份依托技术创新挖潜能、满负荷生产保供应,全年钾肥产量达到580万吨。青海全省当年钾肥产量达到856万吨,占全国钾肥年需求量的50%以上,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
 
  绿色低碳
 
  建起现代盐湖产业体系
 
  “盐湖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国家层面聚合政府、企业、科研和金融等多方资源,方能合力推动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盐湖股份副总裁陈俊国对记者说。
 
  《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提出,实施钾盐稳保障促提升、锂产品扩规提质、循环经济升级示范、重大关键技术支撑等12项工程,目标是青海钾肥应急保障产能达到1200万吨,到2035年整个盐湖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配合这一方案,青海2022年底印发《青海省加快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27条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一体化共建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盐湖产业发展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体系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省部共建协力推进。2022年11月28日,青海省和工信部成立了共建青海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领导小组,以省部共建形式协力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提出因地制宜打造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构建盐湖产业协同发展新体系。
 
  与此同时,围绕推进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各金融机构先后出台支持盐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提高盐湖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要素多方协同保障水平,推动延伸盐湖循环经济产业链。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熊祥忠介绍,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统筹谋划、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特别是钾肥稳价保供工作。建立钾肥稳价保供工作机制,支持钾肥企业改造升级,积极推动企业增强卤水采集能力,实施输卤渠改造、扩大生产关键工艺技术开发与重大装备示范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盐湖钾资源的利用效率。
 
  “近年来,银行机构围绕青海盐湖产业集中区逐步增设机构网点,在盐湖化工企业聚集的格尔木市设立了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青海银行分支机构等8家银行业分支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行长苏赟介绍,同时,积极开展银行承兑汇票等表外业务,为盐湖企业融资提供绿色通道,加大了对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金融支持。截至2022年末,青海全省金融机构投放盐湖产业相关贷款余额69亿元,债券余额41.7亿元。
 
 
一艘采盐船在察尔汗盐湖作业(2023 年 6 月 8 日摄) 新华社发 潘彬彬 摄
 
  变废为宝,“镁害”成“镁利”。盐湖是多组分资源,素有“无机盐宝库”之称,不仅富集钾资源,还伴生储量可观的钠、镁、锂、硼、氯等矿产资源。盐湖资源提钾后,会产生大量氯化钠和伴生镁、锂等多种元素的尾液。过去,这些都被视为工业“废液”。尤其是富含镁元素的尾液因排放量较大,被认为是“镁害”。
 
  青海不断延伸盐湖化工产业链,由单一的钾元素开发,转向镁、锂、钠、氯以及稀有元素梯级开发和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现雏形。
 
  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核心项目——投资超过400亿元的盐湖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利用盐湖镁资源优势,结合柴达木盆地天然气、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以金属镁产品为主线、钠资源利用为副线,以氯气平衡为前提,正在构建盐湖化工、煤化工、无机盐化工以及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交叉、循环的经济产业链。
 
  “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利用盐湖资源电解生产金属镁的项目。该项目的14套主装置中,已有12套打通了工艺流程。”青海盐湖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锋林说,项目达产后,将从根本上解决盐湖资源利用梗阻,推动我国金属镁产业形成绿色、低成本优势,在以金属镁、镁基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依托高纯氢氧化镁新工艺,建成15万吨氢氧化镁生产线,打通氯化镁、氢氧化镁、高纯镁砂、金属镁产业链,将“镁害”变为“镁利”,为盐湖镁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综合利用,形成盐湖循环经济体系。近年来,青海以钾资源开发为核心,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盐湖化工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日益清晰——钾盐、钠盐、镁盐、锂盐、氯碱五大产业集群梯级开发,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耦合盐湖化工产业与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全国锂电材料重镇和新材料基地。
 
  锂资源开发形成发展新亮点。“目前,柴达木盆地已有10余家企业攻克适用不同盐湖提锂技术,建成碳酸锂产能12万吨、氯化锂产能1万吨、金属锂产能1500吨。2022年,青海盐湖碳酸锂产量达7.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3%。”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州长袁廷运说。
 
  青海省西宁市依托盐湖锂产业优势,布局锂电全产业链、打造“锂电产业基地”“锂电之都”,目前已初步形成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到锂电池制造的完整锂电应用产业链。
 
  钠资源开发方面,以碱化工系列产品开发为方向,青海已建成工业氯化钠、精制氯化钠、多品种食用盐、纯碱、烧碱、硫化碱等产品生产线,纯碱产能达到500万吨。
 
  碱资源开发方面,“利用青海的资源优势和环境比较成本优势进一步推动‘东碱西移’,是我国碱化工行业绿色转型的一大趋势,未来青海在碱化工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或可形成千万吨级产能规模。”袁廷运说。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2023 年 6 月 8 日摄) 新华社发 潘彬彬 摄
 
  走出去
 
  开发盐湖资源步伐加快
 
  “世界级的产业基地,不仅需要世界级的资源,还要有世界级的企业、世界级的技术、世界级的产业标准,这些都离不开国际合作。”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姜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凭借青海盐湖资源开发积累的技术优势、标准优势和人才优势,我国盐湖企业走出去“找钾”的步伐明显加快。
 
  “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积累的先进技术、工艺标准和人才资源,可以满足各类型盐湖卤水资源、固体矿产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吴志坚介绍,近年来,青海盐湖企业积极参与南美洲玻利维亚盐湖资源开发、非洲刚果(布)钾矿开发和东南亚老挝等地钾矿的开发,或为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尤其是近两年,国内盐湖企业参与全球钾盐资源开发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
 
  针对推进盐湖产业开发国际合作,青海省提出将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发挥在盐湖选矿与开采技术、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及大型采盐船制造等方面优势,开展以盐化产业为重点的资源、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效应大、带动强、效益好的产能合作样板,逐步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力争形成在全球一定范围内配置要素资源、布局市场网络能力。
 
  技术优势,强力推动企业“走出去”。以反浮选冷结晶提钾、高镁锂比提锂、低品位固体矿资源化、5G智慧采盐船等关键应用技术为代表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优势,是中国盐湖企业走向世界的显著优势。
 
  “就资源开发条件而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盐湖资源开发条件都比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要好。比如,盐湖中的高镁锂比问题。青海盐湖几乎是镁锂比最高的,我们突破了自己的技术难题,也就把世界范围内盐湖提锂最难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邓小川说。
 
  2023年2月17日,以藏格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藏格矿业”)为主的企业联合体与老挝政府达成协议,获得万象附近约6亿吨钾矿的特许经营权,按照5年发展规划,规划形成500万吨至800万吨钾肥产能。
 
  “从技术上看,老挝钾肥项目与国内盐湖提钾技术的最大不同在于,那里的资源是固体钾矿,需要将固体钾矿转化为卤水资源。只要突破了这个技术问题,后端的产业技术可以直接利用国内已经成熟的钾肥生产技术。”藏格矿业副总经理张萍告诉记者。
 
  标准引领,推广工艺流程体系。从修建盐田、梯级晒卤、到数字化监测卤水浓度、智慧采盐船采输卤水,到浮选工艺、提高产品品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盐湖产业发展,青海不断积累并形成了成熟的盐湖提钾系统工艺流程,生产装置日趋标准化、数字化,为盐湖资源开发“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此前已经成功在东南亚建成百万吨级钾肥生产装置的亚钾国际、东方铁塔等国内企业为例,其运用的钾肥生产主要工艺流程,基本上都是国内生产工艺流程的复制或改造提升。其中,亚钾国际在老挝的首个百万吨钾肥项目,其主要装置和关键工艺流程均源于察尔汗盐湖。
 
  人才支撑,开发世界钾矿资源。创建于1965年的青海盐湖研究所被誉为盐湖研究“黄埔军校”。该所成立近60年来,先后培养了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每年培养盐湖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达20多名。
 
  “目前国内所有盐湖企业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开发活动中,都活跃着盐湖研究所培养的人的身影。”吴志坚告诉记者,青海盐湖几十年的产业实践,更是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盐湖产业技术应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国盐湖企业参与世界盐湖资源开发提供了人才保障。
 
  “国内企业在境内外盐湖、钾矿资源的开发中,所依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绝大多数都经历过青海盐湖产业的锻炼和培养。”张萍告诉记者,她本人就是在察尔汗盐湖成长起来的。如今,她带队参与老挝万象钾肥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该项目的管理和技术团队成员同样主要来自青海。
 
  “围绕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青海正在积极推进组建中国盐湖集团,以实现对内优化整合资源、推动产业链做长做强,引领国内盐湖资源开发,对外以‘国’字头企业形象推进‘走出去’战略,提升获取世界盐湖资源合作开发的成功率和抵御风险能力。”姜军说。《瞭望》2023年第26期  新华社记者 黄豁 骆晓飞 王金金 韩方方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瞭望丨为什么说江源打个喷嚏,长江就会感冒
  • 青海西宁一家图书城为防盗每一层都设立了“瞭望哨”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