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兰通史》实地考察记在黄河西流的拐弯处——大皋兰界边行之四

时间:2024-09-22 21:05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杨重琦 点击: 载入中...
  考察第十四站:黄河洮河交河口
 
  这些天,《皋兰通史》编纂的同志们把目光投向青海与甘肃交错的河湟地区。因为,大皋兰的西南界边在那一带。
 
  顺便提一下,近一百年来,皋兰县的许多事儿(包括对历史的描述与评价)硬被说成兰州的事儿。皋兰县和兰州是两码事,谁得就是谁的,不能混淆,更不能张冠李戴。此次《皋兰通史》就是要尊重历史,还皋兰历史的本来面貌,我们的做法可能会被误解为"把兰州的说成皋兰的"。不!如果有误解,且听我等慢慢道来。
 

 
  河湟地区是以湟水流域为主的地理概念。河湟地区、又称河湟谷地从青海湖向东一百多公里就到了西宁,再向东110公里就到了红古。它西通西域,东接秦陇,北达河西走廊,南抵川藏,乃中原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被誉为“海藏咽喉”。河湟谷地的重要性不亚于河西走廊,它是位于河西走廊南部的又一事关中原安危的兵家必争之地。


 
  汉朝有两个战略布局:一是河西走廊方向北袭匈奴;二是河湟谷地方向南驱羌戎。西汉元朔二年(前127)西汉设金城县管辖今永靖县辐射河湟,元鼎六年(前111),汉军逆湟水而上,羌人迫向青海湖退遁。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设金城郡。关于金城郡治所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青海省民和县上古城,一说是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金城郡先设于上古城,因孤悬羌地,易攻难守,后随着汉室王朝势衰,力不从心,内迁至距上古城百里之距的黑石。唐朝时,唐军和吐蕃在河湟冲突频发,双方兵力过万的战役不下5次。安史之乱后,吐蕃占据整个河湟,进而河西走廊也被吐蕃夺取,整个西域和中原联系中断,吐蕃甚至一路攻入长安城。由此可见,河湟地区的重要性。

 
  自汉设金城县(皋兰县曾用名)又设金城郡以降,大皋兰就和河湟地区联系紧密,荣辱与共,并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大河湟安危的重任。
 
  9月20日中秋节过后,我们一行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兰州历史文化研究开发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张克复,皋兰县政协主席彭斌嘉,文史委主任魏玉洁,向永靖县出发。
 
  永靖是大皋兰的旧地。据乾隆版《皋兰县志》明确记载:"(皋兰)西南80里黄茨滩(永靖县)至河州界。西至马回子(红古)140里平番界。西至合河口与河州以洮水分界。由合河口西迳茅龙峡半个川(今永靖县城一带)大石头河沿折而北又折而东北迳姚家漩(今永靖县盐锅峡镇下铨村)苦芦湾至小寺沟(今永靖县盐锅峡镇抚河村、上车村,小茨沟村统称苦芦湾)湟水入河处,皆与河州以黄河为界。
 
  永靖县古名半个川。天下黄河向东流。而在永靖黄河则是向西流再向北,形成一个几字形,永靖县被圈在几字里的半弯里,"半个川"由此而得名。永靖县城和兰州相似,黄河穿城分成南岸北岸,以河为界,南岸为河州辖地,北岸为大皋兰辖地。现在,河上架了好几座桥,两岸三地融为一城。永靖县城颇有现代气息,不像西北县城更像是一座江南的小城,道路宽阔整洁,花团锦簇,香气袭人,红一片紫一片,花海中有几辆粉色的小风车,姹紫嫣红,移步换景。太极岛上垂柳摇曳,芦苇金黄,丹霞逶迤,深绿扑地,正是成熟的季节,大红枣儿压弯了枝头,河水深流,碧绿如镜,柳叶划破水面溢出一丝莲影,鸭子在河里游来游去,山恋在雨中很有层次感,若如谁在天空中写了一笔淡墨漫漫洇散开去,一派欲意朦胧的江南水乡的韵致。









 
  永靖县政协主席柳玉珍、县政协副主席姫良红、县政协办公室四级调研员、原县志办主任聂明利、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余四辈热情接待了我们。我们走进"黄河文化博物馆",去寻找大皋兰的历史。我们拿着清代地图,在永靖县政协朋友们的带领下,寻找龙汇山大皋兰与河州分界地。这个地方古名叫"合河口",现在叫龙汇山黄洮交汇观景平台。

 
  极目远眺,高山之下,虎口之滨,两河形成“Y”形合为一流。君不见黄河清,洮河浑。龙口激流生丽景,一河两色注豪情。水不扬浪山安静,直送征途万里行。
 
  奇观之奇,自有其妙。黄河途经青藏高原,沿途山青草丰,水质清澈;洮河流过黄土高原,植被裸露,泥沙俱下,两水汇合,一清一浑。水光山色,见平湖之清镜;凭栏临风,发思故之幽情,张克复先生应景吟咏"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诗句。
 




图为黃河与洮河交汇处,清浑分明,古为大皋兰与洮州分界之处。
 
  在观景玻璃平台上,三三两两的游人网红或动情直播或拍照留念,甚为抒情惬意,然有几人知道此地曾经是中原王朝的生死线啊,正是这一带因河设塞阻断了吐蕃贵族的奢华欲望,让他们对北岸财富唾液三尺却只能望河兴叹!
 

  总有一种场面让人泪流满面。
 
  刘家峡水库大坝高耸云天,大坝里面有何秘密?我们有幸走进大坝体内,下到几十米深处,穿过黄河河底,从左岸来到右岸(若在古代从大皋兰来到河州),体验了一番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这时黄河水在头顶奔腾流过,又激动又害怕,用手抚摸嶙峋冰凉的河床岩壁真像是在梦中一样。坝内有一个"新中国水利事业摇篮"的大展厅,展出数百张1955年一1969年间十万铁军建设的艰辛情景,不由人想起了陈毅元帅"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诗句。有一幅水利工人王进先噙水打钻的雕像特别感人(见图片)。











 
 
  考察第十七站:小寺沟黄茨滩
 
  《重修皋兰县志》所记的小寺沟,现名永靖县小茨沟村,位于八盘峡上游二公里处。下达抚公路拐进去,村口有一个高门楼子上书"政通人和",大门旁蹲着两个威武的石狮子。走进大门,右边墙上写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左边墙上写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据说,黄昏时分的确可见长河落日的壮丽景象。小茨村由济南市天桥区援建,院子很大,修得很美,穿过柴门,迎面有一条高架的木长廊伸向远处,绿荫丛中有许多木制的小房、蓬子,凉凳,走廊上散落着一颗颗熟透的,像红宝石一般可爱的枣子,小雨落在树叶上沙沙作响。车子穿过村庄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山顶爬行。走了好一阵下过雨的土路很滑,车轮在泥泞中打转,突然眼前一片开阔,山上的美丽风景尽收眼底,我们此行想要见到的小茨沟烽火台就在不远处。
 
 
  山下是有名的三河口,其原名叫三川口,当地觉得川字太土,河比川洋气就改名三河口了。不过这里真是三河相会、风云汇聚之地。放眼望去,黄河和湟水仿佛两条巨龙交颈合抱,融合一体,浩浩荡荡,气势雄浑,八盘峡像一条彩虹横卧在波涛之中,紫气升腾,阿娜多姿。山顶上有一座明代的烽火台和一处钢结构的永靖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小茨遗址保护站。永靖县内有23处烽燧,沿三条线分布,一条从河州古城到青海,一条从坷垛墩沿黄河至湟水焦家墩,小茨沟烽火台就在这条线上,一条是小茨沟隔河相对至青海塌城墩。









 
  小茨沟本是黄河古渡,河湟要塞。清《重修皋兰县志》载:该渡在“(皋兰)县西九十里之小茨沟河湟交汇处,为赴西宁碾伯(今乐都)要津。”又说,按旧县志,小茨沟、八盘等四渡“为汉时古渡,今考由小路赴西宁碾伯,小茨沟最为要津。”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验证县志记载准确。



小茨沟烽火台







 
  由小寺沟沿黄河逆流而上8公里,隔河相望就是黄茨村,黄茨村旁边的高地上就是黑台(金城郡治所)。黄茨村和黑台在黄河与湟水河的夹角地带。
 


黄河对岸黃茨滩



黑台远眺(金城郡旧治所)
 
  三河口是西固区和永靖县交界地属于西固区达川镇和永靖县焦家村共管。清代至民国都由大皋兰的管辖。1950年这里叫"皋兰县达川乡"啊。

 
  一天半时间,我们走访大皋兰旧址和知情人,临黄洮入口和黄湟入口,下刘家峡大坝之底,观长城遗存烽火台,核实线索,搜集资料,基本弄清了永靖和大皋兰的关系。我们要特别感谢永靖政协的朋友的大力支持,感谢提供了16本永靖资料,其中永靖王氏冶炼祖先、明代镇远桥将军柱的铸造者王宣、王训,由山西迁兰,客居皋兰(兰州)数载,后迁往永靖上古城,冶农为生的史料实为珍贵,为皋兰通史增添了新内容。我们把此次考察称为"永靖之行,永靖之约,永靖之盟",相约今后加强联络,增进友谊,促进两地交流,合作共赢。
 
  (敬请关注下期"大皋兰界边行"之五红古区、永登县、兰州新区)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