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陇西路:几多故事,几多怀想

时间:2014-10-28 08:30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鑫报综合 点击: 载入中...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山桥和兰州城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山桥和兰州城区

 

    自从大西北传媒推出《报中报》后,本土栏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大家对《你知道你家那条街的老名吗?》这样的文章尤其感兴趣。这究竟是一些怎样的故事,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市民的兴趣?沿着这些老故事提供的线索,我们对兰州老地名再作次实地踏访。尽管我们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踏访的结果还是让人惊讶--原来兰州是一个有那么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我们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原来是那么的肤浅。


    众多的兰州老地名汇集在一起,让人不禁联想起兰州昔日府衙林立的恢弘景象。尽管有的老街已完全变了模样,但在当地老地名的引导下,走在残存的阡陌小巷,依旧让人感到有种扎进岁月悠长,触摸历史深处的味道。


    的确,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城市天天在进步。谁曾想像如今繁华的陇西路曾经是清末的鼓楼街?这是这座城市从孕育到生长全过程的最好见证。


    正如一位作家所言,每一个老地名后面,都蔓延着历史根须。有了深入的了解,老地名不仅是我们认识道路与区域的标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假如把这些老地名串起来,这何尝不是一张清明上河图的直观展现?何尝不是我们在城市中访古寻幽的好向导呢?


    老地名是一笔十分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造就着一座城市的独特品格气质,成就了一座城市的个性特征。


    访古寻幽对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可能是轻车熟路,但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来说,老地名就是他们回到这座城市的老船票了。


    无数次地,在梦境和回忆中,昔日陇西路的老住户师志凌不停地回到这样一个世界--


    没有车的街,显得宽阔而寂静,街上的路灯散发着淡黄色的光晕,温温暖暖的……


    “20多年前,陇西路还没有接受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改造时,我就住在那里。那时,这是条很安静的街,不出名,街巷低矮,连路牌也没有,它的北侧是张掖路,南侧是武都路。街上有小百货铺,有国营蔬菜铺,还有卖玻璃的铺面。蔬菜铺柜台是临街的,就在我家窗下,木板门木窗户,店员着蓝大褂,卖腌菜、酱油、盐之类的,新鲜蔬菜总是少。”尽管不是在兰州出生,不过师志凌说,今天的他以及他的家人早已是完完全全的兰州人了,一个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在这条兰州最老的街道的生活轨迹,让他们完全入乡随俗了。“我们住的楼是上世纪70年代建的,红色,很结实。邻居们,一家在公交公司工作,后来下岗,买断了工龄;一家是母女俩,男人似乎在车祸中去世了,女人精明强干,早早地下海经商,后来她和一个一起经商的男人结合了,一天,他们在家里大打出手,那男人又搬走了;楼下还有一对老夫妻,身体都不好,靠在楼口配钥匙为生,愣是为儿子娶了媳妇。最烦恼的事情,是收水费,住户轮流负责,经常敲不开门。有的人干脆不交。”今天,像这样琐碎而市井的生活却成了师志凌最幸福的回忆。


    “陇西路为南北走向,南起今武都路,北至今张掖路,与隍庙相对。自清末称鼓楼街,以城隍庙前今张掖路中建有鼓楼一座而得名。后来改为果斋路,新中国成立后改称统一路。1958年被命名为陇西路,沿用至今。”关于陇西路,《兰州文史资料选辑》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坊间传说,陇西路始建于北宋年间。当时宋军收复兰州后,为抵抗西夏,曾将兰州城向北拓展。宋军在今天张掖路和隍庙交会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鼓楼。这座鼓楼被称为西鼓楼。位于鼓楼南面的陇西路自然被街坊们称之为鼓楼南。从这一点来看,陇西路是当之无愧的兰州老街。”师志凌说。


    作为承上启下的文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老街不仅是民俗的载体,更是历史的延续,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老街陇西路:几多故事,几多怀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