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凉末主张天锡轶事

时间:2014-10-08 09:12来源:大西北网-甘肃广播电视报 作者:李元辉 点击: 载入中...

前凉

 

    十六国时期五凉政权中的前凉政权,都武威,从公元301年张轨受命出任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始创基业,至376年末主张天锡出降前秦王苻坚亡国,共九传,凡76年。张天锡作为前凉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在位13年,在他统治期间,前凉日益败落,最终被苻坚所灭。此公治国无能,又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但口才却堪称一流,《晋书》《魏书》《世说新语》《十六国春秋别本·前凉录》等史料、笔记记载了张天锡的一些鲜有人知的轶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和能力。


    一


    张天锡任前凉国主期间(363年-376年),“荒于酒色,不恤政事”、“数宴园池,政事颇废”,为了贪图享乐,不受干扰,索性将军国大权交给将军刘肃、粱景等人,致使政治昏暗,国势衰落。一些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心想这样不行啊,必须得劝劝主公。如荡难将军、校书祭酒索商就上疏极谏,说主公啊,如此下去,国将不国了,大好河山将会断送在您的手上,望主公能励精图治,振兴前凉。


    按理说,大臣上奏的一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正式劝谏,理应触动国主,但张天锡看后,竟付之一笑,答曰:“吾非好行,行有得也。观朝荣,则敬才秀之士;玩芝兰,则爱德行之臣;睹松竹,则思贞操之贤;临清流,则贵廉洁之行;览蔓草,则贱贪秽之吏;逢飚风,则恶凶狡之徒。若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庶无遗漏矣。”大意是说,我也并不是喜欢这样做,我这样做也是有收获的。观看晨花盛开我就想要敬重有才之人,玩赏奇花异卉就想到要珍惜道德高尚的大臣,目睹松树竹子就思慕那些有操守的贤才,观看溪流潺潺就想到那些廉洁之士的可贵,看到杂草蔓延就想惩罚贪官污吏,遇到大风吹过就想惩治凶狡之徒。以此类推,与政风吏治相关之事几乎没有遗漏了。一番逻辑十分荒唐的花言巧语,竟然把游山玩水贪图享乐解释为一种治国之道,说得既冠冕堂皇,又大言不惭,面对这样的巧言狡辩,大臣们又气又好笑,只能摇头长叹。


    此外,张天锡还随意残害后宫嫔妃。373年七月,武威发大水,且伴随地震,史载:“日中地十动,土楼崩。”张天锡惊恐而病,美人阎姬、薛姬俱到宫寝悉心照料。二姬都因为貌美如花而受到张天锡特别的恩宠,病榻之上的张天锡非但不心存感激,考虑的却是自己死后孤独无伴,竟然对她们说:“汝二人将何以报我,我死之后,岂可更为人妻?”此语话中带刺,言外之意,自己若不治而死,便要让她们二人陪葬。二姬屡次被张天锡言语相逼,明白自己非死不可,有一天便对张天锡发誓说:“尊若不讳,妾请效死于前,洒扫于地下,无他志。”回到后宫之后,二位美人皆垂泪自杀而亡,正值豆蔻年华,就这样香消玉殒。到了十月,张天锡疾病痊愈,但二位美人早已命丧黄泉,张天锡心怀愧疚,便下令追悼二位美人,并以夫人之礼厚葬。


    二


    但空谈也罢,草菅人命也好,毕竟是要亡国的,公元376年8月,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前秦派遣尚书朗阎负、梁殊到前凉国都姑臧(今武威)下战书。阎负与梁殊能说会道,特别能辩论,这也许让自以为口才第一的张天锡所忌恨;另一方面,盲目自大的张天锡认为前凉与东晋结盟,有东晋这个大靠山护着,还怕什么!因此竟不自量力,下令射杀前秦使节。此举惹得前秦王苻坚大怒,遂派兵十三万进攻前凉,几天之间便攻陷姑臧。极善言辞的张天锡此时“大惧”,吓得说不出话来,又无计可施,只好缚手投降,至此前凉灭亡。面对前秦的铁骑,张天锡再说多少“行有得也”、“庶无遗漏”,只能是一堆废话,无论如何也救不了前凉,在位仅十三年,便成了阶下囚。张天锡被押送到长安后,苻坚为安抚西北,便优待俘虏,降封张天锡为北部尚书,归义侯。就这样,张天锡在前秦苟且偷生了8年。公元383年,苻坚南下进攻东晋,任张天锡为征南司马,随军出征。但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张天锡父子在混乱中乘机逃到建康,投奔东晋。东晋朝廷为笼络北方人心,对这位亡国之主也是礼仪有加,先后加封其为散骑常侍、左员外、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并特准每日可上朝议事。


    这样的恩隆对张天锡可以说是受宠若惊,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但在大多数东晋朝臣的眼中,张天锡不过是“国破身虏”的一介亡国之君,不过是一位无一寸立身之地的投降亡命之徒,因此不但看不起他,还不同他往来,有时还会言语相讥。《世说新语》记载道:东晋王中郎曾问张天锡曰:“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意思说你看渡江南来的这些人,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什么过人之处?后起之秀,与中原人士相比又如何?这个王中郎虚情假意带着几分敬重让张天锡品评一下东晋的才俊之士,其实是想听听张天锡对他的褒奖。但身受恩宠、沾沾自喜的张天锡却不领情,依旧那样高傲,也不细细思量如何恰当应对,张口答道:“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因时修制,有荀、乐之风。”大意是研求深奥的玄学,能继承自王弼、何晏以来的传统;因时修订制度,颇有荀勖、乐广的风采。


    在张天锡的心目中,你看不起我,我还瞧不起你呢!委身前秦的数年磨难没有改变他自大的个性,他也忘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现实,所以他故意偷换概念,答非所问,既不具体谈论东晋的人物,也不给王中郎这样自认为是东晋才俊之人一句溢美之词,王中郎听后自然很不舒服,不满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渐露怒色的王中郎便毫不留情,带着几分嘲笑追问道:“卿知见有余,何故为苻坚所制?”意思说你的见识如此宽广,为什么被苻坚所挟制呢?这句话分量很重,一针见血,直刺张天锡的心窝,直接抖露张天锡的伤疤。


    张天锡别的方面不行,但在口才上也有一手,他听出了言语之中的讥讽,脱口回答说:“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意思是阴盛阳衰,所以时运变得艰难;运气不好,难道也值得不停地讥笑么?“但张天锡之所以为苻坚所制,投降前秦,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的治国无能和昏庸透顶,但盲目自大的他永远也不会承认这一点,于是,便以时运不济为由为自己进行辩护。虽然说得既有文采,又颇流利,但肯定不会抬高身价,只能引来王中郎等大臣更多的嘲笑。


    三


    虽说东晋朝臣以张天锡”国破身虏,多共毁之“,但因为张天锡极有口才,善于言谈,而且谈话技巧、谈话内容大合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心意,所以竟得到了司马曜的赏识,每次进宫与司马曜谈话,常常就是一整天。一位亡国之君竟受到皇帝这般青睐,这简直让人无法容忍,因此,张天锡受到了东晋大臣们的嫉妒,想方设法要侮辱他。


    有一次,权臣、会稽王司马道子在席间傲慢地问张天锡:”北方何物可贵?“其实是想从侧面讽刺像张天锡这样从北方来的流亡之人,没有什么本事,只知道一味空谈。张天锡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但老张的特长就是耍嘴皮子,岂能是一句话就能问住的。便不假思索、反唇相讥道:”桑椹甘香,鸱鸮革响;淳酪养性,人无嫉心。“大意是桑椹甘甜芳香,鸱鸮鸣声响亮;醇酪滋养德行,人无妒忌心理。张天锡的回答既整齐押韵,有文辞之美,又暗藏典故反讽,且颇有不卑不亢的气魄,真是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司马道子本想嘲笑张天锡,却反被极善辩论的张天锡呛了一口,听后很不是滋味,由此便怀恨在心。


    孝武帝死后,司马道子专权,便削减了张天锡的许多优厚待遇,由此张天锡”虽处列位,不复被齿遇“,意思是再也不被平等对待了。从那时起张天锡才真正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终日”形神昏丧“,还常常被会稽世子司马元显戏弄,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后来,张天锡一年比一年穷苦潦倒,家里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口才一流的张天锡为自己的耍贫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样的处境直至桓玄篡位时才稍有转变,当时桓玄欲招怀四远,乃用张天锡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但这不过是昙花一现,不久,这位”承祖父之资,藉百年之业,擅命河右,叛换偏隅“的前凉末主就郁郁而终,享年六十一岁。不知在临死之前,张天锡是否明白就是因为自己一味空谈且盲目自大,从而导致了误国误身?


    往事悠悠,前凉政权灭亡距今已1600多年,但治国无能、空谈误国、贫嘴误身的张天锡,却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与深刻的教训。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前凉末主张天锡轶事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