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鼻祖——岐伯

时间:2014-04-29 08:26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岐伯

 

  岐伯,北地安化(今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生活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是我国上古时期一位有成就的博物学家和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者。


  史志对岐伯多有记载,《史记?孝武本纪》记,"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资治通鉴》说:"黄帝命岐伯作镯铙、鼓角、灵髀、神钲以扬德而建武。"《隋书?音乐志》说,东汉明帝时,乐有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讽敌励兵".南宋郑僬《通志》说:"古有岐伯,为黄帝师,望出安化".张隐庵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里说,"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谓曰天师".这些记载说明,岐伯既是一个上知天文、下极地理的原始宗教大师;又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智过人的博学家,辅助黄帝成就大业,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师。


  岐伯最大的贡献在医学方面。他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汉书音义》说,"岐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称,"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出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世。"宋代嘉佑年间,高保衡、林亿、孙奇等奉仁宗诏校医书,在《黄帝内经序》里写道,"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历代宝之,未有失坠。"《经史百家杂钞》注中说,"岐伯,黄帝臣。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与论医,更相问难,着素问、灵柩,总为内经十八卷,为医书之祖。"褚证的《褚氏遗书》中说,"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处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


  《黄帝内经》成书时间无准确年代可考,大约着成于战国时期。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说明早在岐伯之前,我国民间早已有医术相传,岐伯在学习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集其大成。所以《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众多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岐伯的贡献最大,因而人们才称中医为"岐黄之术",岐伯被尊称为我国中医学鼻祖。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有关岐伯与岐黄的研究发现,其中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由此说明中医药学与其母体文化的密切关系。


  岐伯历来受庆阳人民尊崇。《庆阳府志》载:"岐伯庙在今南原。"即安化原,今董志原。《庆阳县志》记"岐伯庙在县城南嘉会门外。"2003年庆城县在周祖陵森林公圆东山修建岐伯祠,成为弘扬庆阳古代文化的一大旅游景观。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中华医学鼻祖——岐伯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