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西北翻云覆雨的风云人物董福祥(2)

时间:2014-04-09 08:43来源:中国西北历史网站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战败降清

 


  2月中旬,刘松山军逼近镇靖堡,董世猷出镇乞降,刘召纳之,并叫召董福祥等来投。


  董福祥率众10万余人投降了清军,经刘松山整编,从中选留了一万多精锐编成三营,号“董字三营”.授封董为五品军功,统领三营,张俊、李双良副之。另为张俊编留一营,归董节制。所部统归刘松山统辖。其余部众分别遣归保安、安定、靖边等地为民,从事垦耕。


  董福祥降清后,积极为清廷效忠,镇压回民起义,取得了封建统治者的信任。实现了个人升官发财的目的。从同治八年(1869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28年中,他的军事活动,可以分为首战金灵,西征河湟,进军新疆,镇压河湟事变四个阶段。


  首战金灵 同治八年,刘松山驻靖边,秉承左宗棠“屯田策”,准备作且耕且战稳扎稳打的打算,询之于董福祥。当时董力陈:“马化龙以教主关系,维系回心,难期内变,并能号召甘、新教徒前来增援。我如缓进观变,彼则声势更张。为今之计,正宜示强不宜示弱。乘大,军方胜之声威,利用甘、陕回众尚未全部会合,可直捣金灵,必操胜算。”刘甚为嘉许,正在就地备战之际,马化龙部众果尔四出攻击,定边、安边、宁条梁等地相继失守,更引起刘对董的重视。

 

镇压回军

 


  6月间,董福祥即随同刘松山军投入了进攻金灵的血腥战斗中。9月间,吴忠堡下桥之役展开了双方主力战,刘军前锋全部投入战斗,势犹不支,战局甚危。于是刘命董抄敌之左侧背援攻,董则率部冲杀最勇,转败为胜。在吴忠堡的争夺战中,旷日持久,势成拉锯,董福祥是每战必从,亲冒矢石,冲锋陷阵,终使马化龙部败退。


  12月初,刘军总攻波浪湖马化龙的长墙阵地时,由于墙高沟深,攻未能下,董福祥率部乘风沙大作的自然烟幕,绕道突入墙卡后,自午至酉,纵横冲杀,旋进旋退,肉搏七八次。终将长墙阵地攻破。战斗中董福祥右臂受伤,犹裹创奋战。


  同治九年(1870年)2月间,刘松山在吴忠堡南乡马五寨接受马化龙乞降时小弹受伤,弥留时告其侄刘锦说:“我没听董福祥的话,现在身遭不测,悔之已晚。董福祥有智有勇,且甚忠诚,你年尚轻,经验不足,以后凡事多倚重他。”同时又嘱董竭诚襄佐刘锦棠,共成大业。刘松山死,清廷以其侄刘锦棠继统刘松山军。


  3月间,刘锦棠召诸将会议,讨论战策。董福祥献“反包围歼敌”之策,并自告奋勇率所部担任诱敌,-孤军守于板桥。马化龙未审是计,乃出金积、汉伯堡四五千之众,围攻板桥。甫合围,清军又自外反包围,内外夹击,大获全胜。


  董福祥在投清前,他要求部众,在战阵中,先以威力吓倒敌人,尔后掳其人马武器物资,以壮大和充实自己,严禁乱杀乱烧。自归刘后,他认为人马物资的补充有公家负责,他为了急于立功以取信任,就鼓舞所部以破城毁寨杀人立功为主。他经常说:“血多才能染红顶子。”这个“血”主要是指作战时杀人越多越好。


  同年冬,清军已将金积堡团团围困了数月之久,绝其外援,断其粮道,人皆以树皮草根杂以牛皮等为食。马化龙认为势不能挽,乃亲赴刘锦棠营乞降,以挽救被围军民之生命。刘锦棠上报左宗棠。左当时批令刘锦棠监护马化龙,并转饬招抚未降回众,尚无加害之意。后刘锦棠、董福祥栽赃诬陷,酷刑逼供,奏报清廷马化龙“心存再叛”而将马处死。


  同治十年(1871年)3月间,宁夏、灵州、金积等地回民义军皆被镇压,生者尽遣外地。是时清廷对参与讨马化龙战役者都有升赏,董营得赏最多,董福祥升为四品游击,刘锦棠又另以金积、马家滩赐董,以示笼络。


  同年6月,刘锦棠扶刘松山榇归葬于湖南原籍,以湘军提督萧章开权统刘军,分驻于宁夏各地。董的三营,则屯驻于金积整训。该部在作战中的缺员,复自其已经编遣安置的旧部中招来补充,遂又成为一支额足勇壮的劲旅。


  西征河湟 同治十年冬;左宗棠以河(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湟(今青海省)回民义军,仍顽强抵抗,遂檄调驻金积萧章开所统之刘锦棠部10个营,集中于甘肃之安定 (今定西县),以备策应。董福祥率所部四营,也参与了西征之役。翌年2月,左宗棠的行营自平凉进驻安定,召见了董福祥,并检阅了他的部队。左见其部队兵强马壮,大为嘉奖犒赏,称为西北干城。说是有此健儿,何患不平?勉董好自为之,为国效忠。从此就更坚定了他的充当帮凶、追求权位的决心。


  同治十一年(1872年)7月刘锦棠自湘募勇返甘,左宗棠命其统帅所部开赴西宁,董部也随之投入了残暴的征杀。8月初清军抵碾伯(今乐都县),即向老鸦峡、观音堂、桌子山、高家堡一带以白彦虎为主帅的陕西回军,展开了为时3个月的攻击。终于在羊角湾、罗家堡、二十里铺、十里铺的一次总攻战斗中,最后将据守之回众全部击溃,兵临西宁城下,解了城围。据说,董字三营在参与这次战役的十八大营中,战功最着。因为这次战役,是以山地战为主,且以碉堡战对碉堡战,这正是他最有经验最能用武的战场,因而所向皆捷。


  同年10月末西宁围解,部队从事休整。2个月后董又随刘锦棠开始了向西宁以北之向阳-堡进攻,兵分三路,董福祥为右路,次年初攻克之。向阳堡攻克后,董随刘返军西宁,刘锦棠任西宁道,就地整军。同治十二年(1873年)10月中,左宗棠以肃州久攻不下,遂白兰州到肃州督战。刘锦棠亦率董福祥等部由西宁取道永安、甘州前往助战。由于董福祥等部卖力向义军猛攻,肃州又复落入清廷掌握。

 

武卫京师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董福祥奉旨内调,保卫京师。率所部马步18营,道经甘肃又增带回部十营(如马安良、马海宴、马如蛟等部)。途过星星峡时,适地方建修三皇庙,请他题匾额,他题了“人之初”三字。人们原以董本不学无术,但题词俗而不庸,一时传为佳话。


  董入京觐见,备陈征战情况和西北长治久安之策。慈禧大悦,加尚书衔,赏福寿字,对-所部优加犒赏。董力陈自己出身戎行,不胜重寄。清帝嘉其“功高不倨”,遂谕特派白玉道、王学伊、安伟俊等四个翰林,随军襄佐,成为董的“智囊”.


  镇压河湟事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河湟事变又起。始而由于伊斯兰教中的新老教派之争,先后在河州、循化等地掀起了回民内部械斗事件。继以驻甘官吏的昏庸受贿偏袒一方,复将事态扩大。更以前往弹压的清军不查实情,就粗暴地认为新老教派的回众都属“一丘之貉”,皆是“造反之民”,遂一并“征剿”.于是新老教众,认为这又是清廷借机来杀灭回民,如不合作共抗清军,将必是“同归于尽”.从而爆发了河湟回族群众抗清的一场大战。当时撒拉族马占禄等围循化,河州回族闵伏英等攻狄道,马永琳围河州,大通的包良、西宁的包有福、海原的海四虎也先后杀官起而响应。“进剿”的清军,到处败北,穷于应付。清廷恭亲王奕沂荐奏董福祥统带甘军马步28营,自京赴甘,平定事变,并将陕军归其调遣。同时准董专折上奏(即不通过总督直接启奏各事),给以全权行事的最高职权。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