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节鱼翔陇原

时间:2013-10-08 08:53来源:陇上珍藏 作者:张行 点击: 载入中...

甘肃鱼化石

 

  甘肃盛产鱼类化石,在古代曾是鱼类的漫游地区。20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古脊椎动物学泰斗杨钟建先生来到兰州地区进行地质勘察工作时,在河口、窑街、永登等地发现了一批以"后甸弓鲛鱼"为代表的软骨鱼类化石。建国后,地质部门和古生物化石研究单位在兰州地区先后发现了大批喜暖的古鱼类化石,如窑街的狼鳍鱼、弓鳍鱼化石群;河口一带的亚洲鲈鱼群;永登的硬鳞鱼群等。它们生活的时代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后的晚侏罗纪只白垩纪,至今全为灭绝鱼种,与鱼类化石共生的还有各种古植物化石和早期昆虫化石。据考证,当时的兰州气候与今天大不相同,是以温湿为主,四季变化不明显,终年常绿,河流湖泊密布,深不可测,水流舒缓而清澈,鱼群在河流中悠闲自得。湖岸及沼泽地上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经鉴定它们是现代少见的蕨类植物,有的叶长可达1米,最高的树有10余米。随后由于地壳多次变动,水陆变迁,地势抬高,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寒冷,水中微生物难以存活,鱼类大量死亡,连同树木纷纷倒入湖泊、沼泽,被淤泥掩埋,岁久天长渐形成今日之窑街、阿干煤田。远古鱼类也夹杂在那个时期的地层中,成为揭示当时兰州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见证。


  由于鱼类化石比哺乳动物化石容易识别,所以,我国古代科学家很早就记载了鱼化石的存在,而且比较合乎科学。有关甘肃鱼化石也有历史记载,宋朝杜绾所着的《云林石谱》"鱼化石"条目中就有十分精彩的描述:"陇西(今甘肃省渭源县东南),地名鱼龙,掘地取石,破而得之,亦多鱼形……岂非古之陂泽,鱼生其中,因山颓塞,岁久土凝为石,而致然?"用现代古生物化石知识去衡量杜绾的这段论述,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他不但阐述了鱼化石的形成过程、埋藏条件,而且还就甘肃鱼化石的发现,合理地推断出当时当地的远古自然环境。这种有科学依据的推理方法,直到今天,还有效地在研究古地理及地质变迁上应用。


  不过,从甘肃地方志记载中对"陇西"的认识,并非"甘肃渭源县东南的陇西",当时"陇"的概念还包括陕西、宁夏的一些地区,不包括河西。依笔者之见《云林石谱》所记"陇西",应为"陇山之西",实为今陇东西部。明代估计中述甘肃华亭、平凉、宁夏德隆等地产鱼化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对上述地区进行了古生物调查工作,考证了鱼化石产地。华亭主要产地在南川乡一带,朱家寨、王家沟及武村铺;平凉主要集中在觅麻湾;崇信产地有神峪河等。时代为晚侏罗至早白垩(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化石鱼类主要是"狼鳍鱼",由于富集,根据种间的差异,专家命名了几个新种,"甘肃狼鳍鱼"、"董氏狼鳍鱼"、"德隆狼鳍鱼"等。


  狼鳍鱼是地质时期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鱼类,在侏罗纪晚期最为繁盛,化石产地分布相当广泛,除我国华北、西北外,前苏联西伯利亚的外贝加尔,蒙古国的奥德赛,朝鲜的新义州也都有分布,尤以我国北方地区最为丰富。这类鱼化石据目前统计有十五六个品种,分布在我国华北、西北的就达十四五个,在这些鱼种中,以山东的中华狼鳍鱼原始特征较为显着,甘肃等其它种则略为进步。据现有化石资料推证,山东半岛一带可能为狼鳍鱼的发源地,由此向外辐射发展,北至前苏联西比利亚,西至我国甘肃,送至朝鲜北部,这些地区均先后发现了该类鱼化石。


  甘肃西部鱼类化石比中、东部更为丰富,在中国鱼类化石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41年我国地质学界前辈孙健初和陈贲先生在玉门宽滩山北窑采集到了粒鳞鱼类化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将酒泉盆地鱼化石研究立项为国家课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采集和研究,目前已发现晚中生代鱼化石地点达10处。在这些鱼化石中,新的种类较多,这不仅对研究鱼类的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化石除了地区性的鱼类外,还包含我国和西欧晚中生代一般常见的种类,因此对研究我国晚中生代鱼群及其地层对比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根据其地层分布,自下而上(即时代从老至新)可建立两个不同的鱼群:酒泉鱼群和粒鳞鱼--祁连鱼群。前者包括酒泉鱼和中华弓鳍鱼类;后者主要包括粒磷鱼、祁连鱼、昌马鱼和少量弓鳍鱼科的化石标本。


  酒泉鱼群以原始真骨鱼类和刘氏酒泉鱼为主,该鱼群为东亚地区所特有,可与狼鳍鱼群相对比,并归属热河生物群的一部分。粒磷鱼--祁连鱼群,它的鱼群成员构成比酒泉鱼群复杂,出现了比狼鳍鱼进步的属种。在内蒙古、宁夏、新疆也有相同的鱼化石出土,但该鱼群却与欧洲比利时Bernissart早白垩纪的鱼群有相近的组合,如粒磷鱼为其共有之属,都有古鳕类、全骨类和原始真骨鱼类等。不过,比利时出现的某些海洋鱼类与江河、湖泊淡水鱼类混生现象。而酒泉的发现全为淡水环境生活的鱼类,这可能是当时两地所处地理位置差异所致,推迟比利时鱼群生活区离入海口极近。


  根据鱼化石埋葬情况及围岩特征,并参考其它门类化石,酒泉鱼群代表淡水沉积环境。粒磷鱼生活在闭流、半闭流的淡至微咸或半咸水湖泊中。含祁连鱼群的地层属于湖泊和滨湖相沉积。含有粒磷鱼--祁连鱼群的早白垩时期为较好的生成石油期。我国地质事业开拓者之--尹赞勋先生,1948年在《地质评论》12卷期中发表了名为《火山喷发,白垩纪鱼及昆虫大量死亡与玉门石油之生成》的论文,详细论述了由于火山喷发导致酒泉盆地鱼类大量死亡,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生物中碳氢化合物混合的封闭环境,经漫长的地质作用渗透在岩石空隙中,即为石油。


  值得一提的是在玉门昌马沈家湾民堡组下沟段,与昌马祁连鱼一起发现了一件非常珍贵的鸟类后肢下部化石。1984年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连海教授研究后认为,在甘肃玉门发现的中生代早期的"甘肃鸟"是当时陆相地层中最早的鸟类。这一标本-经公布,就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并把鸟类进化研究的突破点,逐步由欧洲转向中国。


  前述兰州、陇东、酒泉等地鱼化石其时代均为距今约一亿五千万年前的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再向前追溯一亿年,即地质历史上的三叠纪早期,在肃北马鬃山区发现了目前甘肃数量最多、年代最久远的化石鱼群,地质部门曾先后采集过数千件标本,但其中只有两件"惟一",一件是完整的棘鱼类标本,另一件是空棘鱼尾部标本,独一无二,特别是后者其发现意义重大。从化石记录来看,空棘鱼类只存在于泥盆纪到白垩纪这段时期内。但意外的巧事发生了,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港附近,由当地渔民捕获到一跳有"脚"的怪鱼,经多国科学家研究,结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和曾认为在一亿多年前已灭绝化石空棘鱼有亲缘关系,因而命名了一个新名,叫拉蒂迈鱼(又称矛尾鱼),并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活化石。空棘鱼是总鳍鱼类的一个分支,而另一支古鳞鱼是陆上两栖动物的始祖。在地处边缘的甘肃肃北发现空棘鱼化石,不仅仅是判断地层的标志,对鱼类向两栖类演化这类重大课题,也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远古时节鱼翔陇原
  • 远古时节鱼翔陇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