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器遗珍:度量衡

时间:2013-08-05 09:05来源:陇上珍藏 作者:祝中熹 点击: 载入中...

铜权

 

  在幼年期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中,物体的大小、轻重、多少、长短、高低,应属于最早形成的概念系列。人类要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要在群体生活中相互交往,社会每一个领域内都离不开上述概念的把握和运用。史前时代当然不会有成文的制度,但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必将约定俗成一些衡量物体大小、轻重、多少、长短、高低的标准。这些标准最初往往以人体的某些部位或功能,作为公认的参照依据,即《史记·夏本纪》介绍禹时所言"身为度,称以出".后世关于古代"布手知尺","身高为丈","迈步定亩"、"手捧成升"等说法,即反映了度量衡标准的初始形态。这是日后产生法定度量衡制度的前提。


  夏王朝已有度量衡的定制,《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听天下,立权度量。"西周王朝专门设置了"司市"、"质人"等官职,负责度量衡制度的管理,考察各种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战国时代,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度量衡领域的控制,如传世的齐国着名量器"子禾子铜■"即铭刻着关市量器的校定原则和对违规者的处罚条例。但是,战国以前,全国并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秦统一全国后,统一全国度量衡的历史重任自然落到了秦王朝身上。秦国早在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即已着手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平斗桶、权衡、丈尺",并于公元前344年颁行度量衡标准器。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当邓颁布诏令:"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大量出土实物表明,这诏令被广泛地铸作、镌刻或镶嵌在权、衡和量器上,可见当时推行统一度量衡力度之大。据出土和传世器物测算,秦尺约为23厘米略强,秦升约为200毫升,秦斤约为250克略强。秦二世再次颁诏,强调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法令的权威性,进一步巩固了秦王朝统一度量衡制度的历史成就。


  秦祚虽短,但秦王朝为完善国家机器、加强中央集权而行施的一整套制度,却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度量衡领域内也是如此。汉承秦制自不待言,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度量衡单位量值上虽有变化,但秦代所确立的层级与进位序列,其基本框架却一直相沿未变。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地方割据,政权频繁更迭,故度量衡制度比较混乱,单位量值有较大增长。


  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这种局面,使度量衡重新获得统一,并把以前逐渐增大的量值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自那以后,从唐至清,我国度量衡制度相对稳定,体系更加完备,器具也更加精密。


  甘肃省出土的古代度量衡器物,从数量上说不算太多,但却有一批历史价值极高、备受学界关注的珍品。除了本文重点将向读者介绍的几件外,还应特别提及1958年出土于定西的八件王莽时代的权衡,包括一衡、一柱、一钩、五权。其中一衡二权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余五件在台湾。大权和衡柱上有小篆(共81个字)刻铭,内容为莽改制建正新分布律度量衡的诏书。权上还铭有纪年:"始建国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权呈环状,实为天平砝码,即《汉书·律历志》所言那种"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的权形,这种环形权他地也有出土。据说新莽权衡之面世,目前全国仅此一例,弥足珍贵。


  一、两诏铜权(秦)


  我国古代用来确定物之重量的器具,称作"衡".细言之,衡指运用杠杆原理显示物质重量数值和那根横杆,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秤杆或天平上的横梁;而与衡相配使用以调整自身重量或变动自身位置使被称物质的衡杆上定位的那件重物,称为"权",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砝码或秤砣。至迟在春秋中期,我国已广泛使用杠杆衡器。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战国铜衡杆,提钮在正中,杆上标有显示权与所称物位置的明确记得度。敦煌石窟北魏壁画中有一幅称物图,那已是先秦杠杆衡具的进一步演步,横杆已经增长了很多。


  此权出土于甘肃省秦安县上袁家秦墓,铜质,高7厘米,底径5.2厘米,重250.2克。为增大器表面以载铭文,权身被设计为空心钟形。顶部徽弧呈伞盖状,鼻钮。器表铸成多道竖条觚棱,铭文即錾记得在觚棱间的平面上。铭文内容一为始皇诏文:"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承相状、绾:法度是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一为二世诏文:"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记得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记得此诏。'故刻左,使毋疑。"以上便是秦肛关于度量稀制度着名的"两诏",它们被铸或刻在许多权稀量器上,或作成铜方版镶嵌在铁权上,钉在木质容器上,以表明谨言慎行器具为法定的标准器。"两诏"的颁布,是秦代巩固政权、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秦王朝对统一度量衡制度的高度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此权保存完好,无锈蚀残缺。因此,学界确认秦代一斤的标准重量时,此权为基本依据之一。所以它不仅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见证,而且也是研究古代衡制的珍贵资料。其篆铭工整秀丽笔画遒劲流畅,也深得书法家们的赞赏。


  二、单诏铜版铁权(秦)


  青铜较贵重,故用来称量重物的大衡所配之权,常用铁来做。但铁质粗脆,不宜铸造镌诏书,古人便将诏书铭文做成铜版,再镶嵌到铁权上。二世即位后在已通行的度量衡标准器上加刻自己的诏书,但他不可能全部收齐,故必有一部分度量衡器上只载着始皇诏书,人们习称这种只有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铭文的秦权为"单诏权".这枚铁权出土于天水市郊,高19厘米,底径25厘米。重31643克。权身呈馒头状,上部有拱桥形圆曲棒提梁。铜质诏版长、宽各9厘米,镶于一侧柄端,诏文为阴刻篆书。权底有附加的铁质,可能为后世适应衡制变化而采取的增重措施。


  三、木斗(西汉)


  此斗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汉墓,上大下小。通高12.8厘米,内高11.8厘米;口外沿长宽各18.6厘米,内沿长宽各16.6厘米;下底外沿长宽各14.8厘米,内沿长宽各12.8厘米。斗之四壁用公母卯套合,斗底钉合。经计算,其容积为2564毫升。西汉度量衡单位量值全承秦制,而秦斗容量约合今2000毫升,此斗容量与之不合。笔者推测,从制作较粗糙的情况看,此斗可能非实用标准量器,乃随葬之冥器,故未作严格的量值要求。不管怎么说,此斗使我们略窥秦汉时代民间通行的木量器风貌。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西汉木器保存至今而且基本完好者,在全国实属凤毛麟角。甘肃因独具特殊的环境条件,故能在汉墓中保存下来一批珍贵木器,此斗即为其中历史价值较高的一件。


  四、骨尺(曹魏)


  出土于嘉峪关市新城乡。长23.8厘米,宽1.6厘米。尺的纵向两侧刻两条平行细直线,用与纵线垂直的短横线将全尺分为十等分,交点均以小圆孔外镂一圆圈的图案装饰,以突显寸与寸之间的标识。每一寸域内的正中,亦饰圆圈围孔的图案,且自内孔向尺沿之纵线垂直刻一短横线,其交点为半寸的标识。全尺正中的圆圈围孔图案被八个相同图案以对称形式环绕,形成一朵美丽的团花。尺的一端有一圆穿,供系绳悬挂用。骨质呈淡黄色,而圆圈中皆略显粉红,当衩可能施过红彩。骨尺制作精致,对寸和半寸的标位作了简约而醒目的图案装饰,颇具艺术品位,已开日后唐代精镂牙、骨尺风格之先河。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