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是原工商局长马国强先生和原公安局教导员李晓峰先生在数十次多方位观察写生,参阅多种典籍和图片,访问上百位老人,根据马国强先生对儿时的回忆,主要建筑与方位、街道、商号、世家住居和公馆,主要宗教场所等的布局忆绘的恭门镇民国至解放初的全景图。二位热恋故土,情系家乡的老先生,为我们摹写下了一幅珍贵的恭门古城复原图。献与观者欣赏,对二位老先生深表敬意与谢呈。本网配图来源网络
在原上邽故城凰翔府(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政府)东城墙附近,有一眼千年不竭的清泉,喷涌如盖,状似“趵突”,清澈甘冽,润泽一方。泉边有一座飞檐翘角,飞彩流丹的龙王庙宇,山门匾额上的“金鞭寺”三字醒目夺人。关于金鞭寺,有一段离奇的传说。
满清中叶,河南境内黄河泛滥不绝,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纷纷去口外(今新疆)淘金求生。其中有一位河南人历尽艰辛,沿着丝绸之路古道来到阿尔泰淘金。在阿尔泰淘金的5年里,他以出卖沙金供衣食,而把金豆金块都暗藏起来。单调乏味的金客子生活,不断激起他的思乡之情。但是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土匪强盗比较多,“干货难进星星峡,怎样才能平安地把这些宝贝带回河南啊!”他愁肠极了。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出来时鞭杆一根,回去时一根鞭杆”。办法就在鞭杆上。这鞭杆在当时是到口外者的亲密伙伴,它不但可以防身探路助脚力,更重要的是晚上风餐露宿在戈壁滩里时,它还充当着星斗罗盘指南针的作用。因为人走乏了睡下之后有时会打滚翻身甚至还会掉转方向,而只要把鞭杆头朝西放在离身两步的地方,第二天起身就可顺鞭杆头指的方向继续西行了。他躲在无人之处,把一根火枪上用的探条头烧红,顺着鞭杆往下钻,整整钻了三天三夜,终于把鞭杆钻空。然后,他把金子往鞭杆里灌,整整装了一鞭杆,然后寻了一节胡杨楔钉实,他觉得这样万无一失,可以放心地拄上鞭杆起身回家了。
谁知,他刚刚走过星星峡,四五个扮作生意人的土匪就跟上了他。
越嘉峪关,过酒泉,穿张掖,进凉州,他晓行夜宿……几个土匪虽然使尽了各种江湖伎俩,探得此人身无分文,原以为他把干货早已捎给了大帮武装商队,指望到了兰州后一定会有线索,但一到兰州,土匪们发现这人根本没有给商队捎干货,都有点泄气了。一位土匪说:“这家伙把鞭杆始终形影不离地带着,说不定问题就在这根鞭杆上。”土匪们贼眼一亮,觉得同伙说得有一定的道理,便一窝蜂似地赶了过来。
河南客把鞭杆放在自己身旁,正伸长双腿悠闲地在黄河水里泡脚,根本没注意到身后的险情。眼看着土匪们离他只有十几步了,没想到这时候一个浪头忽然卷上河岸,把河南客身旁的鞭杆哧溜一下卷到黄河中不见了。
河南客四五年的血汗钱,被黄河一个水浪冲了个精光,他只好寻吃讨要地踏上了返乡之路。
当走到上邽故城凰翔府东城墙附近时,饥渴难耐的河南客见碾盘粗的两棵垂柳旁有一眼清澈清泉,泉水香甜诱人,便身不由己地趴下伸头狂饮起来,饮着饮着,突然从泉底冒水眼里探出一截鞭杆头顶住了他的前额,他急忙一把抓住抽出,定睛一看,原来正是自己那根被黄河水卷走的鞭杆,而且分毫未损……
河南客拿出一半鞭杆里的金子,在当地宿老绅士们的鼎力相助下,在泉旁盖了一座寺庙,塑起了龙王爷的彩像,并在山门上挂匾,起名为“金鞭寺”。因此也有了一个民谣:“关山总脉来昆仑,黄河水眼通恭门。”每当天旱时,经常会有当地的群众在此泉边设坛祈雨。时至今日,这座寺庙仍然香火鼎盛,人流不断。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