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和县——“牛郎织女”的发源地

时间:2012-03-17 12:15来源:中国甘肃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发源地
 

 

  “牛郎织女”故事缘起于周秦先民的交流甘肃南部是其发源地“七月七,天上的牛郎会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了,就在青年男女为中国情人节到来而欣喜时,西北师大教授、著名学者赵逵夫先生关于“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8月6日是农历的七月初六,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先生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牛郎织女传说”缘起于周秦先民间的交流,牛郎织女的原型分别是周人祖先叔均和秦人祖先女修。


  牵牛的原型是周人远祖叔均牛郎织女是中国几千年中男女农民的象征。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最为久远。早在汉代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已形成了,出现喜鹊搭桥的情节。到东汉末年时,牛郎织女的传说就比较完整了。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研究一直局限于情节上,对其产生的源头、发展背景缺乏深入研究。


  赵逵夫先生认为,牵牛的原型是周人祖先叔均。周人对农耕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传说的周人的先祖发明的农耕。《山海经》中的有两处说到后稷之侄(或曰孙)叔均发明了牛耕,后来周人将它命名为“牵牛”。


  “牛郎(牵牛)形象得形成,同我国早期农业的出现有关。周从不窋开始居于今陇东一带,这里土壤好宜于耕种,在这塬上不怕水灾,又可以打窑洞解决居住问题。周人在我国早期农业发展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发明了用牛耕代替人力,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


  赵先生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后稷始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后来叔均成为田祖,叔均不仅发明了牛耕,而且曾组织人民抗旱,度过大旱。”


  赵逵夫先生认为,叔均当生活于夏商之间。因为《史记周本纪》中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这里的戎狄即今甘肃庆阳地区。


  织女是秦人祖先女修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早的男女农民象征,反映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现实。


  过去,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年轻姑娘都要乞巧,希望学得好的纺织,缝纫手艺,也希望上苍赐给一个如意郎君。


  甘肃的西和,礼县以及天水一带的“乞巧风俗”非常浓厚,这是秦文化的遗留。礼县一带包括了今西和县北部,天水西南。是秦人的故乡。当地民间在乞巧活动中供奉的神——巧娘娘就是织女。


  织女是秦人祖先。赵逵夫先生说:颛顼(黄帝的孙子)有个后裔称之为女修,女修织布时吃了玄鸟(燕子)蛋而生下大业。大业之孙名大费,他曾经参与大禹的治水工程。后来大费被赐姓嬴,成为秦人的祖先。


  赵先生说:“流传在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当地秦人后裔们纪念自己祖先活动的遗留,也是一种借助风俗体现的群体记忆。”


  故事的实质是周秦先民交流“联系古诗、词、赋、文及小说、戏曲等综合来看,《牛郎织女》得传说最早流传于北方,而溯其源,应产生于西北。这同叔均得传说,在《山海经》中只见于《海内经》和《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是一致的。”


  秦人后来向东北发展,经天水至宝鸡最后至关中地区,那里也是周人生活地域。周秦文化在这里得到进一步交融。


  最早天河就被称之为’汉‘,后来为了区别地上的汉水,才又被称之为’云汉‘、’天汉‘。


  赵先生说,秦人居于汉水的上源,因而将天汉边上最亮的一颗星命名为“织女”。汉水东流与发源于陕西宁强得沔水东南入长江。后来中断变为两条水,发源于甘肃南部的(今称西汉水)在略阳南流为嘉陵江。


  赵逵夫教授认为,以“汉”为天河名,显然是秦文化的反映,今“天水”之名即来于此,而《诗经蒹葭》就隐约地表现了牵牛织女的早期传说。


  同时,陕西中部和庆阳各县也有些关于《牛郎》一类的故事传说,还有不少同牛、牵牛有关得地名、祠庙,也形成了独特的牛文化。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