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 西藏文学的又一次飞跃

时间:2011-12-28 05:36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纵观西藏文学史,在过去的西藏文学创作中,很多文学创作者既是作家又是宗教人士,许多作品着力宣扬人世的苦难、皈依以及超脱,但是真正关注底层,反映人、时代、生活风貌的作品并不多。

  而西藏当代文学创作,在完全不一样的社会背景中孕育出来了,而且更加多元化,小人物成为了我们的主角。端智嘉作为西藏当代文学界的巨人,在藏文文学创作方面,至今无人超越;加央西热的《西藏最后的驮队》是第一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西藏文学作品;马丽华虽然作为一个“局外人”,但在她的作品中,她对西藏历史和文化的了解,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西藏的当代文学正以全新的面目,迎来了又一次的飞跃……■记者 丹增平措

  《端智嘉全集》

  藏族“鲁迅”端智嘉

  《端智嘉全集》共6卷,分为诗歌、小说、论文、译作、名著诠释和散文、信札等。每一卷分别附有一位藏族学者撰写的前言,学者们都一致称赞端智嘉的学术造诣、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由此可见端智嘉在当代藏族学术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

  端智嘉(1953——1985)是当代少有的有天分的藏族作家和学者,藏族学者公认,至今,用藏文写作的藏族文人仍无出其右者。他思维敏捷,激情洋溢,灵感迭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可以说,端智嘉写作既是“快枪手”(量多),又是“神枪手”(质优)。

  作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藏族学者和作家中的佼佼者,端智嘉在短暂的人生旅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诗词、小说、散文、论文、译作,在上世纪80年代的藏族文坛曾风靡一时,藏族文坛和藏学界有口皆碑,对藏族当代文学和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端智嘉是当代藏族文坛的一颗明星,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充满传奇色彩,他为人处世特立独行,文学作品新颖独特,学术成果特色鲜明,在当代藏族文坛上演出了一幕有声有色的剧目。

  端智嘉作为一位用藏文母语创作的作家,藏语读者以外的大多数人对他知之甚少。而他在藏族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又是那样的显赫,不论是在小说、诗歌、散文还是在历史古籍的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等领域,他都做出过突破性的成绩。有人说,他是藏族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更是藏族的“鲁迅”。

  传唱于整个西藏的歌曲《青海湖》,歌词就是端智嘉即兴创作的。据说,从构思到成文不到一个小时。端智嘉杰出的文学成就和学术造诣,受到本民族学者的高度评价,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列评价道:“端智嘉生命短暂,成就伟大。”

  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端智嘉成了人世间的匆匆过客,好似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流星”,他的人生旅程、创作历程和学术生命十分短暂;加上他一直是用母语藏文进行创作和研究,因而人们对他的家世、身世、作品和学术贡献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识藏文的人来讲,对端智嘉的生平和学术几乎一无所知。

  次丹是一位热爱文学的藏族大学生,他回忆道:“在我高中的时候,端智嘉的诗歌《青春的激流》是我们所有同学最难忘的,每当同学们朗诵《青春的激流》时,大家的神情都是热血沸腾,关于端智嘉的课也是同学们最喜爱和最期待的藏文课!”次丹至今仍然能背诵端智嘉的许多诗歌,他认为朗诵端智嘉的诗歌有一股力量,一种对自己民族热爱的力量,这也是作为当代学生需要关注的,知识已经成为了改变一切的最基本要求。

  《西藏最后的驮队》

  第一部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西藏作品

  作为一种旧的劳作方式,有一千余年历史的驮盐在消失。1998年由于加碘盐的推广,驮盐正式成为历史。本书作者是地道的藏族人,少年时有过在驮队驮盐的经历,他以优美流畅的文笔,翔实的资料为我们留下了关于驮盐珍贵的记忆。书中不仅记述了西藏北部牧民历经数月、赶着牦牛找盐、采盐、驮盐的过程,还涉及一些与驮盐有关的仪式、用语及文化习俗以及驮盐牧民与农民间的盐粮交换等过程。

  作者加央西热(1957——2004)出生于藏北牧区一个并不富裕的牧民家中。1971年之前在家放牧,并自学藏文。14岁上小学。1978年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调入那曲文化局,并开始艰难的文学创作,发表了《童年》《盐湖》《灵魂独白》等组诗,引起文学界的关注。以后又发表过不少诗歌、小说和纪实作品。

  西藏是一块风水宝地。《西藏最后的驮队》一书带有史诗的特质,抵达了西藏文化地域的腹地,给我们呈现的是本色的真实的西藏,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标志着西藏图文书已经摆脱了单纯的旅游类套路,走向了厚重与博大,走向丰富与深邃,走向全景式立体地展现藏民族的文化与民俗、历史与现实。作者在叙述牧民生活的悲欢离合时,揭示了一些民俗的文化内涵,如藏北传统婚礼的繁琐程序与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剪羊毛时过剪毛节,唱剪毛歌。作者将笔墨重点还放在了对延续了千百年的牧民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揭示上。

  该书出版后先后在北京和西藏举行了首发式和研讨会,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该书获得了2004年11月12日颁发的“中国报告文学第三届正泰杯大奖”,2005年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上,加央西热的遗著《西藏最后的驮队》获得优秀报告文学奖。《西藏最后的驮队》的责任编辑王德领代他上台领奖,他说:“代加央西热来领奖,非常高兴也非常遗憾。加央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怀着对西藏大地深切的爱在写作,希望在天堂的他能够听到来自人间的温暖掌声。”

  《走过西藏》 揣着马丽华的书,一起游西藏

  马丽华是一个有才气有理想有干劲的女作家,她选择了西藏作为创作基地,西藏实现了马丽华的文学美梦,使马丽华的青春年华大放光彩。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西藏把马丽华推上了中国诗坛,那么上世纪90年代马丽华则更是在散文领域一鸣惊人,旗开得胜。其主要标志,马丽华名著《走过西藏》。

  《走过西藏》包括三部长篇散文,第一部题为《藏北游历》,1987年在拉萨增补定稿。第二部题为《西行阿里》,1991年定稿。第三部题为《灵魂像风》,1993年成稿。在1997年10月北京第4版第8次印刷时,印数达到99200册,创造了畅销书的新纪录,产生了非常强烈、非常深广的社会反响。马丽华的《走过西藏》的成功创作,为西藏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个新的开拓新的尝试,为长篇散文打响了第一枪。

  小赵已经来拉萨3年多了,记得他第一次来拉萨时,小赵的一个朋友给他推荐了马丽华的《走过西藏》,“当时西藏各种旅游攻略的书籍非常多,而马丽华的书我觉得更‘地道’,书中不仅可以学到西藏的历史,而且对西藏文化了解也非常深,当我来到西藏的时候,发现书中讲的是那么的真实。”小赵说道。现在小赵又在看马丽华的《老拉萨》,除了现在的拉萨,他也想看看过去的拉萨,而马丽华的著作,已经成为了他了解西藏文化的最佳选择。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祁连山下黑河湿地 碧水绿妆如诗似画
  • 组图:数千只白天鹅飞临山西圣天湖湿地越冬
  •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的赛宗寺
  •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县
  • 紫金花海祥云缭绕
  • 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的娘娘山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