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临潭新城:草原深处的江淮人家

时间:2011-12-27 23:39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张燕 点击: 载入中...

高髻银饰

飞檐雕梁的门楼

凤头宫鞋

“龙神”游街

  暮色中,在大峡谷中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山路,驱车缓缓而行,眼前郁郁葱葱的景象,如一幅幅油画般穿梭在眼前。远处闪闪亮亮的光很灼人眼球,那该是晚霞辞行前洒落的“依恋”吧! 猝不及防地,车仿佛开到了尽头,无路可走,屹立在前面的山壁,如一扇巨大的石门,似乎挡住了我们的脚步。峰回路转,不知晓是谁,又将“惊喜”轻轻抖落在行路人心中,一条仿佛从天边飘来的小道出现了。那份深深的期待,如黑夜中乘人不备“偷偷”小憩了一会的小溪,在清晨又欢快地流淌了起来。

  4月21日,我们穿行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的峡谷之中,向草原深处前行着,终极的目的是去一个叫新城的地方寻访“江淮人家”。“新城”又叫“洮州卫城”,据记载,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曾是唐蕃古道,军事要塞、茶马互市的门户。有多少个日日夜夜,这里马铃声声此起彼伏,仿佛吟唱着的是一首动听而悲凉的花儿。不知道曾有多少人期盼着这马铃声,是千里之外的江南,捎来家乡特产的讯息,是故旧托传的一声叮嘱和问候,还是牵着故土的一条无法隔断的“思线”。

  采访起初听当地临潭朋友神侃,草原深处的江南人家,令人浮想联翩。实地踏行,绕过奇峻的高山,穿过深幽的峡谷,草场进入眼帘,再往前行时,竟些许存有疑惑。这里怎么会有“江南人家”?就如历史记载,明朝修城筑池、开荒屯兵于此,那些说着吴侬软语、多姿纤细如杨柳般的江南女子,在这里怎会居留下来?

  洮河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冯学俊,有史有据且现身说法地讲述了他作为“江南移民”后代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很小的时候老人们就告诉他,先辈来自遥远的江南水乡,“根”在一个叫南京的地方。他还说,前几年还有人专门踏访南京,企图寻根问祖,但可惜相距的时光过于久远,乡迹难觅。冯学俊生长在临潭县长川乡的一个小村子———汪怀村,他笑谈说“汪怀”会意为“忘怀”,也许是先辈人难以忘怀故土和家乡亲人所起的。“汪怀村”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从类似今天的部队设置的一个“哨卡”发展而来,住着二三个士兵,跟随来妻子,生儿育女,军转农户驻留下来。

  如今,这个江南移民的后代,冯学俊,在洮河民俗文化博物馆里,搜寻了众多展现“江南遗风”的照片,让来到这里参观的游客,更直观地感触到草原上江南人家的民俗民情。当我们亲睹这些照片时,不能不惊叹,不能不去翻检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的大移民故事。

  一切从明朝洪武年间,西平王沐英奉朱元璋诏谕筑城屯兵拓荒开始。跟随沐英而来的江南子弟兵,与当地藏族同胞一起,在洪和旧城的基础上加固维建洮州卫城,“春二月动工,夏五月而成”,其后洮州卫城曾多次加固维修。

  洮州卫城依山势而建,东、南、西三边城墙处于河谷地带,古城东有扁都沟,西有长岭坡,有河水流出环绕城南,西南有红桦山,古城之北有座凤凰山。据《洮州厅志》、《洮州卫城竣工碑》载:城墙夯筑,基宽8米,高9.9米,顶宽6.7米,夯层厚0.15-1.18米。四面皆设砖包城门,外有瓮城,门宽3.95米,高4.2米,砌拱形顶,又有水西门一处。城墙之外又设有像今天的瞭望哨卡一样的“烽墩”,可见此城修建得“固若金汤”。

  历经风雨和无数次战乱,如今已成了一个镇子的洮州卫城,城墙残破、烽墩塌陷,但当年的雄姿却一点不减,城墙在高山上若隐若现蜿蜒盘旋着,在摇曳的山草相衬下,让人不得不赞叹,好一座气势磅礴、雄壮伟岸的城池。观者心里不由得豪气骤升,恨不能曾是一员猛将。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甘肃山丹马场骏马奔腾
  • 甘肃山丹军马场现“万马奔腾”壮观场景
  • 甘肃敦煌秋游“人气爆棚”
  • 【大美甘肃】一场夏雪,惊艳了民乐
  • 冬日甘肃官鹅沟现“百态冰瀑”
  • 太平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