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冬的古典原则与现实主义西藏肖像

时间:2011-12-27 23:15来源:西藏人文地理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于小冬于1980到1984年,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国画专业,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学习油画,“一路摸索,算‘自学成材’。

  进入于小冬在天津的画室,很显眼的是一幅他临摹的委拉斯凯兹,黑灰色为主的画面在阳光下给人稳定恰当之感。他是委拉斯凯兹的忠实崇拜者。谈话中给我留下印象的一件事情,是他提到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从提香到戈雅:普拉多博物馆藏艺术珍品展》——其中有数幅委拉斯凯兹原作,他从天津赶往,希望馆方能准许他在现场临摹。交涉未成,他只好在附近找了个旅馆,每天去观看委拉斯凯兹,然后凭着记忆回到住处动手临摹。他先是在房间里对着色彩不准、细节缺失的印刷品临摹,再去美术馆仔细观看原作,一天往返多次。关于这件事,他在博客中说:

  “以这种办法坚持了一周,基本临摹完成,也无法再画,因为美术馆射灯太暖,旅馆日光灯又太冷,不知道原画色彩到底是怎样的,临摹得并不理想。这次临摹收获很大,笔意色层的技法学到很多,因为是默画的,因此记住了所有原画上的细节,想忘都忘不了。更大的意义是,成为我画室里的标尺和参照,我不断被它打败,这样是最好的,免得我忘记天高地厚”。

12bc6744b23g214.jpg


  我想,像他这个年纪并且获得了一定社会身份的中国当代画家,可能很少有人还会这样做。“他们身边就有委拉斯凯兹、丢勒、德拉克洛瓦(的原作),但是他们很少去看”,他这样说起一些在国外生活的同辈中国同行,言语中并无评判之意,只是惋惜。

  由于于小冬工作繁忙,采访没有涉及太多对生平往事的复述。为了延续“如何表达西藏?”这一话题,在过去一年中,我们采访过多位以西藏事物为素材(或曾经以 西藏事物为素材)的当代中国画家,他们之中——包括于小冬——许多人是故人关系,有的还不无往事纠葛,曾经在拉萨共同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文艺青年式有充 满激情的生活。这使他们的一些经历彼此重合,倘若就某一事件互相核对,也许会出现罗生门式的不同叙述。以这一生活时期为题材的人物肖像油画《干杯西藏》, 由于描摹了一个生活群体的形象,被媒体称为一个时代的理想化记录。“它可能是个情结寄托,但对于绘画本身,它并不是于小冬的重要作品”,在我去天津之前, 一个画家朋友这样对我说。

  1、“重要的只是:是否画好了它”

  从陈丹青《西藏组画》以来,“画出一个真实的西藏”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之一,但若干艺术作品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似乎一直不尽如人意

  于小冬于1980到1984年,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国画专业,上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学习油画,“一路摸索,算‘自学成材’。直到今天,我经常自嘲是国画出身的业余油画家。”——目前在天津美术学院担任油画系教授的他这样说。

  1984 年毕业于鲁美后,21岁的于小冬自愿申请进藏工作,并在西藏大学艺术系任教至1997年,在西藏有13年的生活经历。“因为看了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知道还有那样一个地方和那样一个质朴的民族”,他回忆当时的动机说。在内调天津后,他又多次返回西藏考察。2009年底,于小冬第四次前往夏鲁寺研究寺中壁画,在他心目中,夏鲁寺与白居寺壁画是体现绘画艺术古典原则的例证。

  于小冬以西藏人的肖像为主题,起始于1996年,也正是他决定内调的那一年。“在西藏的曰子不多了,我才发现我画的西藏人物并不多,虽然西藏各处都跑遍了,但却很少画西藏”。他觉得,当时回避西藏题材的原因,是“西藏题材太热,有太多的人画西藏了,我不想再去凑热闹”。但是在即将离开西藏时,他却感到“以往题材选择的失误”,并意识到题材冷热只是一个假问题,而重要的只是:是否画好了它。

  他认为“能直接表现西藏精神世界的是那儿的人们”,于是决定把西藏人的肖像做为自已的核心题材,并且采取了记者式的工作方式,进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他曾经跟随一个个朝圣的家庭,同他们住在一起,学习他们的方言,参与宗教活动,并且画下这些家庭里的老老少少。这段时间的积累,产生了《一家人》和《宁玛派僧人贡布一家》等一批家庭群像和肖像作品。他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似乎显得过于质朴简单——因为这样的观念既能产生佳作、同时也会是庸作的借口——他认为,这样的作品“要以真实作为它的坚实支撑,在面对真实的时刻,想象力活起来。发掘一张张真实面孔的蕴含,发现表象背后的意味”。

  于小冬认为,人们去西藏,一个原因是因为,人们觉得“西藏是古代”。对于学院出身,“画过中世纪的人”的中国画家们来说,他们可以在西藏的僧人身上实践一种正统的处理画面质感的方式,那些手势、道具、服装等“古代特征”,再加上所受到的视觉训练,似乎中国画家们都普遍善于发现其时空张力,“西藏突出的古代状态,有一种和古人处在同时代的感受”,于小冬说。

12bc67502e0g215.jpg


  从陈丹青《西藏组画》以来,“画出一个真实的西藏”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之一,但若干艺术作品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似乎一直不尽如人意。人们对“真实”的理解各个不同,关于于小冬的“真实”,也许要从他所深谙西方古典绘画史语境来理解。在这一语境中,“真实”这一观念吐露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且伴随着越加世俗化、理性化的人文思想运动。在视觉艺术中,人们的追求表现为从“真实”的空间(真实的光线、真实的色彩)——并进行科学化的研究——到注重“真实”的性格(“真实”的人、“真实”的差别),而这一头绪可以连接起启蒙运动之后、十九世纪文学艺术中的“真实的事件”。这一变化在绘画领域中,于小冬看来“在肖像画中比较明显”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可爱的中国”之苗族:小小竹编编织脱贫致富梦
  • “可爱的中国”之柯尔克孜族:这里的人们和猎鹰有个约定
  • 瞰中国|低调的宁夏 美了四季
  • 好森沟:红褐色的怪峰
  • 阿尔山天池:让心静谧的地方
  •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西偏南的赛宗寺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