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戈壁上的舞蹈 ——探秘酒泉社火

时间:2011-12-26 21:50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大漠戈壁深处的甘肃省酒泉市,东接内蒙古自治区,南接青海,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面积的42%;居住着汉、蒙古、哈萨克、回等24个民族近100万人。酒泉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在偌大的中国版图上,一般人很难发现酒泉的存在,但倘若提起“丝绸之路”,作为丝路重镇的酒泉,就会变成一块熠熠发光的宝地,连同享誉世界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起,引起人们无边的遐想。

    在这块雄浑辽阔的边陲宝地上,流传着一种千年不衰的民间古老舞蹈——社火,以其美丽的传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隆重热烈的喜庆气氛,不断滋养、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成为中华民族瑰丽无比的民俗文化海洋里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悠久美丽的起源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而土地又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对土地极其珍视,于是人们就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来祈求上苍的保佑,产生了最早的自然物图腾崇拜。据《礼记·祭法》中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为社。”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第一册首序》中的记述是:“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乡村祭神的结合,迎神送崇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会的变相。”随着岁月的流失,这种图腾崇拜,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庆贺重要节日的舞蹈——社火。社为土地神,则社火即为祭祀土地的仪式。酒泉社火,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它原始、淳朴的古老风貌。

    据《酒泉史话》记载,酒泉社火的起源有着两种很久远的民间传说:

    “护清官”。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清官叫庄王。由于奸臣的陷害,皇上降旨要将庄王满门抄斩,百姓闻讯后,便将庄王全家化装,混杂在社火队伍中逃出城外,庄王一家才得以幸免。其时正值正月十五闹元宵,因而留下了每年春节办社火的风俗。

    火化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原属酒泉)。有一年,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化作人形来到居延城游玩,在街上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想霸占她,被百姓们揍了一顿。三太子回到龙宫向父王告恶状,龙王十分生气,请求玉帝惩处居延百姓,玉帝降旨火化居延。关帝圣君得信后,决意拯救居延百姓,于是变作老妪来到一户人家求食,临走时留诗一首:“正月十五月浑黄,预防灾星起南方。红灯高悬庭堂外,夜过子时凶化禅。”这家人不解其意,请老学者破解。老学者说:“诗中说正月十五,月色浑黄不明,南方者丙丁火也,有火灾。要你在门前挂个红灯,这样可以化凶为吉。”这家人把挂灯避灾的消息告诉了亲友,一传十,十传百,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城里家家挂起红灯。关帝圣君向玉帝禀报说:“居延已经火化。”玉帝站立云端,见居延一带一片火海,信以为真,遂作罢论。

    传说归传说,但据《肃州史话》记载:“汉代移民屯田,开发肃州,不仅增强了边防实力,而且促进了酒泉乃至河西生产力的发展。”同样,这种移民屯田的治国措施,使大江南北不同的人们汇聚于此,使得本地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酒泉社火自然也体现出一种多民族文化共通融合的大局面,历经两千多年,历久弥新。

    丰富多彩的内容

    酒泉社火的丰富性是毋庸置疑的。它种类繁多,有20多种,仅目前没有失传的就有踩高跷、游旱船、地蹦子、舞龙灯、舞狮子、竹马子、顶灯舞、桶子舞、大头和尚、太平车、太平鼓、二鬼打架、铁芯子、单杠桥、打节鞭、皮褂子(野火会)、耍牦牛、打熊舞、跑驴、喇嘛舞等。其中踩高跷、游旱船、地蹦子等在酒泉市肃州区一带很常见,也很特别,深受群众喜爱。

    首先是高跷,所有参加表演的人员都必须依照戏剧脸谱扮相,浓妆艳抹,身着戏服登场,脚上绑着1米多高的木棍,随着铿镪有力的锣鼓声有节奏地变换着不同的队形和花样,人物内容丰富,有《铡美案》、《苏三起解》、《杨家将》、《三国演义》、《西游记》、《八仙过海》,还有工人、农民、学生、商人等角色。

    游旱船的旱船道具通常为长2.5米,宽0.6米的船形木架,上有船楼装置,下用白布或纱绸围裹,船中坐花姑,小旦打扮,手扶船楼柱以步行代船前驶;赶船人为一老艄公,老生打扮,手持木桨,头戴凉帽,表演时做划桨动作,与花姑配合,边行边舞,表演传说中尼姑陈妙常追赶书生潘安的故事。

    地蹦子。酒泉肃州区分为泉水片(肃州区泉湖乡、银达镇、三墩镇、铧尖乡,即用泉水浇灌田地的地区)和洪水片(肃州区金佛寺镇、东洞乡、清水镇,即用山上雪水浇灌田地的地区)两大类。泉水片的“地蹦子”装扮比较简单:由四个鼓子(青年男子)、四个拉花(青年女子)、四个和尚(少年儿童)、一个膏药匠(老者)、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18人组成。洪水片的“地蹦子”除泉水片的“地蹦子”装扮的人物外,再加一个春官,两个皂隶,两个中军官,四个棒槌娃,四个竹马子,还有装扮八仙过海的人物,角色少时26人,多时达40余人。

    “地蹦子”花样比较繁多,有20多种。可以考证和目前还在表演的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四门焚香、四门斗地、四门拧钻、太子游四门、拜四门、王福梅花、八卦篡丁、九连环、十枝梅、蛇抱九蛋、黑虎掏心、八角茴香、九千葫芦、盘肠儿、蒜瓣子、龙摆尾、蛇脱皮、剪子股、目扎墙、虎豹头、云转子、卷心子、白马分鬃、霸王观阵等。

    此外,还有音乐器材的选择和表演时间的长短。酒泉社火的主要乐器是大鼓、铜锣、铜叉、小铙和花锣(拉花手中的小锣)。这几种简单的乐器演奏出了西北人民豪放、刚健、勤劳、勇敢、睿智的精神风貌。社火队的表演时间由各自不同的花样搭配和组合来决定时间的长短,最短的有20分钟,最长的有1至3个小时不等。

    “地蹦子”中的傻公子、丑婆子和大头和尚,这三个人物常常带来一些诙谐、幽默的逗笑。当表演开始时,傻公子衣衫不整,相公帽歪戴,一手执纸扇,故作文雅;一手却斜提半边衣襟,斜腰裂胯扭动着,带着一幅痴笑随着锣鼓声不停地向观众挤眉弄眼。一旁的丑婆子满脸白粉、双眼凹陷,一张干瘪的大嘴涂得鲜红,嘴角边醒目的黑痣一笑仿佛就要爬上面颊,耳边还插着一朵大红花,左手拿着红丝帕,右手拿着约有2尺长的大烟斗,不时扭捏做态。随行其后的大头和尚,手执浮尘不时轻轻向周围的观众扫打着。当锣鼓声急促时,他们三个人似乎在不停地问询、争吵着,鼓声一停,大头和尚很大度地一扬浮尘而去,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即刻烟消云散,人群中顿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

    表演的程序

    酒泉社火表演有十分严密的程序,几乎决定演出的成败。

    首先是表演前的请神。这种仪式,通常都由会首(旧时民间各种叫做会的组织的发起人,也叫“会头”)和他的助手(妻子或嫡传徒弟)很虔诚地秘密进行,绝对不允许外人知道,否则,在表演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据老艺人透露,有时在排练过程中,有的演员出现动作不到位,经多次反复努力训练都达不到要求的效果。眼看演出时间一天天迫近,所有人都很着急,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当天夜晚或者清晨,会首就悄悄带供品、蚊香三柱、表三份和神位祭拜一下。第二天,那个演员就会莫名其妙地轻松掌握要领。这是一种很神奇的现象,就连会首自己也说不出其中的奥妙,但他坚信是神在暗中保佑他们,这位神秘的神仙叫“庄王爷”,他只是一位小神,专门掌管人世间的戏剧类工作。

    其次是迎社火。正月初三,由会首带队,在太阳升起时一路锣鼓喧天来到邀请社火的村庄。等待表演的人家全家人都早早起床,洗濑完毕,将每个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在堂屋摆好供品和香柱,穿戴一新,按长幼站好,恭敬地迎接社火。在鞭炮声中,会首在主人家的堂屋拜过三拜,讲一些吉庆的话,然后根据主人要求画表、驱邪、给孩子画脸、涂红。同时院中锣鼓声震天,社火表演一派繁忙景象,院内外也挤满了围观的群众,热闹非凡。

    接着是送社火。当社火在一家表演完毕后,主人要上前答谢大家,并将准备好的糖果、瓜子、香烟、烧酒以及红包一齐交给会首,相互表达谢意。主人全家送社火出门,到另一家继续表演。就这样全村人总是看不够地把社火迎送到最后一家,直到送出村口很远,似乎还祈盼明年的今天,心中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最后是送神。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热热闹闹的社火表演接近尾声。“请神容易,送神难”,会首又秘密拜谢“庄王爷”,感谢他对演员们的保佑,对老百姓的保佑。社火便卸了家伙,等待来年的又一个正月正。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敦煌大漠引客来
  • 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广漠戈壁的地下画廊
  • 甘肃高台戈壁滩文物普查发现2千年前防洪坝
  • 甘肃许三湾六百年戈壁土城遗址
  • 潼关从桃花漫天到金戈铁马 历史篇
  • 陕北行 去榆林感受边塞的大漠豪情(4)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