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演技爆表”的童星,哪怕内心戏再成熟、丰富,更适合演的还是符合年龄的孩子,而不是模仿成人。卖萌、学大人,都不会真正培养出戏骨来。依托俗套与模仿,小孩子能很快获得大人的夸赞。但是再往下走呢?那些东西就成了束缚。而丢掉束缚是很难的。
娃娃唱戏不是稀奇事儿
“小戏骨”这个品牌正加速扩张,继儿童版《白蛇传》一炮而红之后,少儿版《西游记》、《花木兰》、《还珠格格》等也将陆续推出。一时之间,儿童的演技似乎被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的确,看看这群孩子七情上面的卖力演出,简直是对现在这群天价“抠像明星”“面瘫红人”的强有力讽刺。小娃娃们的每一滴眼泪、每一次蹙眉,都是结结实实在打一些成人演员的脸。
儿童版《白蛇传》脱胎自经典国民剧《新白娘子传奇》,事实上不难模仿,因为无论编导与演出都是有套路的。黄梅调曾影响港台好几代人,最有群众基础,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拍摄于20世纪90年代初,一言不合就开唱的模式是过去黄梅调电影的流变。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套路深、带戏曲程式的,都特别方便“小戏骨”来演。
娃娃唱戏并不是稀奇事儿,表演出彩的大有人在。以前央视春晚演戏曲节目,总有一大群儿童姹紫嫣红地登台献唱地方经典。有小女生们功架十足地演绎越剧《红楼梦》里的《宝黛初会》,有幼儿园娃娃戴上髯口唱《铡美案》演包公,还有小孩子摇头晃脑、字正腔圆地唱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声音娇嫩、洪亮,一招一式认真到位,每一次都博得全场最由衷的掌声。
戏曲讲求程式化,这些程式集中了前人的智慧。小孩子记忆力好,还不到10岁的儿童很快就能模仿得像模像样,并因此得到大人夸奖。但是这不代表他们真的能体悟到成人的情感与经验。就目前“小戏骨”排出来的剧目来看,基本都是小孩扮大人,演的都是成人戏。出于娱乐目的这挺有趣,但不应该被大范围提倡。
儿童演员适合扮演符合年纪的角色
“儿童期”是人类历史上自工业革命以后才树立起的概念,在此之前,儿童鲜少被关注。他们被过早地视作成人看待,比如欧洲的贵族儿童穿燕尾服、戴假发,很早就结婚了。换句话说,历史的长河里,小孩子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模仿大人,学成人的言谈举止以及其他。甚至中国有段时期,电影里没有真正的儿童,他们被要求继承遗志、苦大仇深,表演得都是双目喷火、苦大仇深。祝新运演《闪闪的红星》时,讲戏的演员说着说着哭了,他却笑了。这一笑不得了,他被训了一顿,再也不敢拿自己当孩子了,戏拍完当兵,此后总是一身军装。
但是一旦成了人,程式化的模仿,过度用力的夸张表情、扭曲五官,都会过犹不及。许多童星还没等到长大就会被淘汰,因为他们显得不太自然,不够清新脱俗。“萌”是有时光保质期的,就连美国的“第一童星”秀兰·邓波儿进入青春期后,她那种拿腔拿调小大人式的语态和神态,就明显不再受欢迎。
有人说“小戏骨”反映了“新萌态”,但这种“萌”很明显还是卖给上一代人,甚至是上上一代人看的。连《还珠格格》都是上个世纪的青春记忆了,这些孩子演出来,迎合的是叔叔阿姨,甚至爷爷奶奶的怀旧与审美趣味。说到底,这些戏是拍给大人看的。孩子们应该有自己的新偶像、新喜好,那才是社会发展进步,好比80后迷小虎队、90后爱周杰伦、00后唱TFBOYS,每个时代的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沧海。
再“演技爆表”的童星,但哪怕内心戏再成熟、丰富,更适合演的还是符合年龄的孩子,而不是模仿成人。卖萌、学大人,都不会真正培养出戏骨来。依托俗套与模仿,小孩子能很快获得大人的夸赞。但是再往下走呢?那些东西就成了束缚。而丢掉束缚是很难的。